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天下埋下伏笔!长平之战的起因和结果是什么?

2020年07月06日13:25:58

长平之战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迅速增强,渐渐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自古激进变法,无不被保守势力反噬,商鞅最终亦不能幸免,然而秦国的变法早在商鞅之前就已经执行,商君之法更为后世秦王所贯彻。

到了战国中期,曾经雄霸天下的魏国和自西周时就已经崛起的楚国均被秦国削弱。赵国成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后障碍。当时的秦国在相国范雎的建议下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优先吞噬紧邻的三晋,可以避免同曾在合纵联盟中击败秦军的齐国交锋。然而赵国自从赵武灵王改革后,使得胡服骑射的赵军极为强大,因此秦国在制定战略计划时相当慎重。

当时的秦国同赵国之间间隔韩国,如若能将韩国靠近赵国的城池攻占下来,那么赵国的侧翼便暴露在秦军的铁骑之下,这部分韩国领土叫做上党。另外韩国本身同秦国土地犬牙交错,也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因此秦军首先发动了伐韩战争。

韩国实力弱小,虽有扬名天下的劲弩军团,却依旧难以支撑羸弱的韩国防务体系。不是秦国对手的韩国迅速溃败,韩王在野王地区被占后,抛出丢车保帅之策,将秦国心心念念的上党割让给秦国,以求秦军退兵。上党当时与韩国其他领土已经被秦军隔断,但上党太守冯亭却有自己的想法。冯亭在秦韩战争中阻挡秦军许久,如果投降秦国难有好的下场,因此干脆将上党献给赵国。就这样,秦国意图牵制赵国而想要得到的上党被赵国兵不血刃的拿到了。秦国大怒,迅速执行伐赵战争。

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后,前期的赵军将领是大将廉颇。廉颇非常清楚秦军的弱点,远道而来的秦军有着漫长的补给线,对秦国国力的消耗很大;另外对韩赵的连续作战让疲惫的秦军求战心切。因此,赵军决定坚守不出,打算逐步损耗秦军的士气和增加秦国后勤压力。

古代战争,机动性并不高,粮草的运输更是缓慢,因此需要大量的民夫来运输军需物资,而民夫是需要吃粮食的,所以军粮的损耗并不简单是军队的口粮消耗。隋炀帝远征高丽,就是因为漫长的运输引发民夫徭役的苦重和农民的纳粮负担,最终后勤不稳而失败的。

面对廉颇的坞堡策略,秦相范雎派人散布流言,说廉颇消极避战。在反间计的作用下,廉颇被赵孝成王撤换另做他用,让赵括统领赵军。赵括主战,积极策划主动进攻,这是因为相对于秦国来说,赵国国力处于弱势,长期保持几十万赵军的消耗,对赵国极为不利,更不要说还需要防范其他诸侯和草原上的威胁了。赵国国力不支,便向齐国借粮,却吃了闭门羹,因此赵国朝野当时是支持赵括速战速决的策略的。

当双方战事正式拉开后,秦将白起先以25000特种部队包抄赵军先锋军的后路,又以5000精骑切入赵军和后方营地之间,至此赵军主力被分割开来,成为数股相互独立的作战部队,无法发挥协同作战的优势。在这一步骤的操作中,我们能明显的看出来白起对大军团作战指挥的天赋,数条战线遥控自如,犹同臂膀一般,而赵括在军团指挥层面被压制的死死的。

不过赵括以旗号和战鼓之声作为号令,继续指挥赵军作战。当时的赵军粮道被断,惨遭围困一个半月之久,士兵相杀而食,因此赵括选取了中心开花的突围战略,指挥赵军从不同方向突围。秦军未曾想到被围困这么久的赵军能够爆发如此惊人的实力,于是迅速寻找赵括队伍,将之射杀,可赵军依然在有条不紊的突围中。原来那支被射杀的赵军是赵括命人假扮自己的虚招。

最终白起包围了真的赵括,并劝降赵军。赵括诈降,但赵军阵形不乱,因此被白起识破。白起暗中命令秦军准备,意图在赵军解除武装后诛杀之,却亦被赵括识破。两军相近,赵军抢占先手,奋死一搏。秦军吃了大亏,但因军队素质和后勤充足的条件下依旧打败了詹俊,赵括死于乱军之中。群龙无首的赵军因此投降了秦国,长平之战结束。

白起纳降的赵军至少有二十万人,加上秦军自身的二十万人,缺粮问题导致其无法将之彻底消化,如若释放又如同放虎归山。因此白起采取了同几十年后项羽巨鹿之战后相似的做法,诛杀降军。

秦赵长平之战,双方战损均达二十万以上,其中赵军更总计折损四十多万人马,可见这场战争规模之大。秦军以五十万众分割赵军,包围赵括二十万军队而围歼之,余下赵军降部亦被诛杀。秦军折损过半,虽占据河东却只得最终撤走让于赵国。双方大战唯一的不同就是赵括身死而白起封侯,事后白起对秦王直言,认为赵括是一位有本事的将领,只是战场经验不丰富,否则战未可知。三年后,功高震主的白起被秦王忌惮诛杀,而上党郡的守将郑安平投降了赵国,于是上党又成为了赵国的地盘。

单凭结果而言,双方差异不大。但战后的赵国随即面临燕国的侵犯,而秦国凭借丰厚的底蕴没过几年便恢复元气。此战是战国时代空前惨烈的大规模歼灭战,不仅使得赵国的国运被彻底打散,更预示着秦灭六国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