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之战的伤亡情况如何?北洋水师覆灭之战

2020年07月06日12:45:31

威海卫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的战役。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结果日本获得决定性胜利,北洋水师在此战中全军覆没,京畿地区顿时门户大开,位于旅顺的日军也展开进攻,连破凤凰、营口、海城、牛庄等地,清军全线溃败。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向日本乞和投降,派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和谈。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爆发以后,日军在黄海之战中获胜,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又在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下旬攻入中国境内,占领了旅顺。日本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执行进攻直隶的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黄海海战后撤退到此地的北洋海军。

战争结果

北洋水师在此战中全军覆没,京畿地区顿时门户大开,位于旅顺的日军也展开进攻,连破凤凰、营口、海城、牛庄等地,清军全线溃败。清廷只得乞降,派遣李鸿章全权处理,前往日本和谈。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不重视和放弃制海权。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失陷,使京畿地区门户洞开,清廷危急万分,更加快了以慈禧为首的统治集团向日本乞和投降的步伐,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北洋舰队株守军港、威海海陆军未能密切协同作战,是此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威海之战的失败和北洋舰队的覆灭,实际上造成了中国战败的结局。

丁汝昌(1836~1895)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字禹廷。安徽庐江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后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任北洋海防差用。十四年,任北洋海军提督。二十年六月中岛海战后,带领北洋海军诸将察看被日舰击伤的济远舰,并改装了其他各舰的防护设施;八月十八日,在黄海海战中,因指挥失误,致北洋海军受重创,被革职留任。在威海卫之战中,率北洋海军困守威海港和刘公岛,被日军海陆围攻,陷于绝境,仍坚持抵抗,严拒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英国人马格禄等的投降要挟,决心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夜,丁汝昌见援兵已绝,突围无望,遂服毒自尽。

刘步蟾(1852-1895.2.10)字子香,福建侯官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事母至孝”。少时性格沉毅,好学善思,爱憎分明,敢于非礼不义之事相争。同治六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入后学堂,学习驾驶。十年,与同学十八人上“建威”号练船实习,南至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北上渤海湾、辽东等地,途中测量日度、星度,操练驾驶,见识大为增进。丁汝昌因海战中受伤暂时离舰养伤,由刘步蟾代理。威海保卫战中,二十一年元月十一日,“定远”被偷袭入港的日本鱼雷艇击伤,被迫搁浅在刘公岛东部充作“水炮台”,因进水过于严重,丁汝昌下令放弃“定远”。当时刘公岛局势日益恶化,因恐“定远”将来落入敌手,丁汝昌、刘步蟾于正月十六日下令,将“定远”舰炸散。当夜,刘步蟾追随自己的爱舰,自杀殉国。实践了生前"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时年43岁。李鸿章获悉刘步蟾自杀的消息后,深感惋惜,并盛赞刘步蟾当年直陈御日之计是实言真心。清廷谕令:将刘步蟾照提督阵亡例从优赐恤,世袭骑都尉加一等云骑尉。一代海军名将,就这样与他所钟爱的战舰,一同消失在保家卫国的海上疆场。

杨用霖(1854-1895),字雨臣,福建闽县人。一八七一年,参加海军,投“艺新”炮舰为船生,从管带许寿山学习英语及枪炮、驾驶技术。杨用霖刻苦好学,用心专一,“日夕勤劬,寒暑不辍,而颖悟锐进,于航海诸艺日益精熟”。不久,便补为“振威”炮舰管炮官,又升为“艺新”炮舰二副。杨用霖升护理左翼总兵兼署镇远管带。当时旅顺已经失陷,“镇远”无法进坞修理,杨用霖带领人员想尽办法,日夜赶修,终于将舰底补好。次年二月十一日,丁汝昌和刘步蟾先后自杀。北洋水师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推举杨用霖出面与日军接洽投降。杨用霖严词拒绝,回舱后口吟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命诗,用手枪从口内自击殉国。朝廷嘉其忠烈,予优恤赏银治丧,增提督衔,给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