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是如何被发现的?可居住的凤毛麟角

2021年05月13日11:04:00

 近一段时间,关于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消息不绝于耳。比如,美国科学家发现一颗名为开普勒78b的多岩炙热行星,距地球700光年,体积只有地球的1.2倍,质量只有地球的1.7倍,与地球惊人相似;又有德国天文学家宣布,发现类似太阳系家族的行星系,距离地球约2500光年,共有7颗行星环绕母星KOI-351运转,是迄今发现的行星最多的太阳系外行星系。

  然而,不知读者朋友是否想过,距离遥远且自身并不发光的系外行星,是如何被地球上的人类发现的呢?

  与恒星相比,行星实在是太黯淡了。一般而言,行星在可见光波段的光度只相当于其母恒星的百万分之一,甚至更少,而且行星的光亮通常都会消失在恒星耀眼的辉光中。利用现阶段的观测工具,很难直接获得行星的可见光影像。因此,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21年前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

  2013年10月25日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人类已经在782个行星系统中探测到1028颗行星,其中有170颗属于多行星系统(即有多颗行星围绕同一颗母恒星公转,我们的太阳系就是一个多行星系统)。

  相比于浩如烟海的恒星数量来说,1000多颗的系外行星数量实在少得可怜。然而这其实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要知道,人类确认第一颗太阳系外行星仅仅是21年前的事。

  1992年4月21日,两位射电天文学家亚历克山大沃斯赞和达尔福莱尔宣布发现两颗围绕脉冲星 PSR 1257+12运行的行星。这是得到公认的人类观测到的第一个太阳系外行星系统。而三年后,即1995年的10月6日,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两位天文学家米歇尔迈耶和戴帝俄奎罗兹在飞马座一颗G型恒星(51 Pegasi)附近发现的行星,则是第一颗被确认的围绕主序星运行的太阳系外行星。这项在上普罗旺斯天文台完成的石破天惊的发现,开启了人类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