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李钊为什么令人同情?

2021年06月09日16:11:46

汉奸李钊为什么令人同情?


前几年在中国内地热映的抗战电影《叶问》里边,有个汉奸叫李钊,原本给政府当巡警,日本人来了给日军当翻译,刚开始挺招人恨,但当他搬出一大家子嗷嗷待哺的情形时,马上就博得中国观众的同情。

他和我们一样,顾家。家才是他心中的一切,国即便与他相干,最多只能排在次席。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连生存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李钊的心态是很两难的,他有自私的一面,又对亲情、友情念念不忘。他身上有一种难言的无奈。

这段影评对汉奸李钊的理解比较完整。

李钊这样的人,有家无国,有情无魂,国家大义、是非曲直定然是模糊的。

但是这能全怪他吗?

一切不由被统治的他们所决定,关键在于那些掌握权力的人。主人的是非,就是奴仆的是非,而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只能压缩在自己狭小的宅院中

查考历史,不得不承认:有家无国在中国是一项文化传统。个中原因,就在于历代统治者把江山社稷私有化。国是他们的私产,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果有人敢说这国家是大家的,那么他们不仅杀威,而且诛心,动辄弃市、凌迟、灭族,无所不用其极!

譬如私有化 搞得最长的满清王朝,终其统治三百年,所谓国事完全是爱新觉罗的家务事,包括文人士大夫在内的臣民,只能在生命的浅层次逡巡,像低级动物一样 著述都为稻粮谋,为的就是混口饭吃。

满清初期,中国尚有顾炎武这样的读书人坚守气节与健全的人格,保持着独立的政治生活姿态,从而缔造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精神气概。 但是,到了清朝中晚期,即便是曾国藩康有为这样的优秀汉族知识分子,也根本想不到民族解放的事,而是一心想着保家了。被后人推崇为道德典范的《曾国藩家书》,从精神领域观察,不过是曾国藩借修身、劝学、治家之名,行奴才没有野心,老佛爷不要杀我的哀鸣之实,是一个汉族知识分子精神泯灭、龟缩自家大院的典型表现。

无魂帝国的天空下,家是唯一的精神寄托。所以,中国历朝特别是清朝以降,中国人变得越来越顾家。这种生存法普适于各个亡国奴时代。在那样时代,以天下为己任、敢担当、有骨气的匹夫无法存活。只剩下奉旨写作的纪晓岚这等御用文人和汉奸李钊之流同有形或无形的辫子一起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