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2020年07月28日21:00:58
发布部门: 成都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成府发[2008]29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八年四月十一日
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中办发〔2007〕25号)的总体部署,为加快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巩固我市西南地区通信枢纽地位,逐步打造成为国家级通信枢纽,结合全域成都发展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08年至2010年。
一、现状及发展定位
(一)现状。早在电路交换网时代,成都即为我国电路交换网的西南节点,也是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进入光纤干线网时代,成都仍然是全国“八纵八横”和四川“三纵三横”通信网络体系中的枢纽节点。目前,成都拥有8个向省外辐射的光缆通达方向,其中包括到重庆、西安、昆明、兰州的直达光缆干线和到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国际出口城市的直达光纤电路。干线出省光缆数量22条,传输总带宽达到3200Gbps,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100Gbps。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通信枢纽。
(二)发展定位。随着光纤传输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广播电视网络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枢纽”的概念在传统电路交换网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不仅包括传输网的汇集、互联网的交换以及信息的生产、存储、处理、应用与集散等基本内容,而且涵盖国家和区域基于共享性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重点布局和集中投放。成都作为西南地区通信枢纽,在新一轮竞争中,若能抢占先机,迎接挑战,争取成为通信战略制高点,形成汇聚西部、服务全国、联通世界的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成都目前所具备的通信基础设施的可装机容量、负载能力和信息集散程度等,在国内五个大区级通信枢纽中具有优势地位,并有条件在系统扩容、加速发展的情况下,汇聚西部通信资源而成为国家级通信枢纽。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三中心、两枢纽、四基地”建设为载体,坚持集约化发展方向,立足成都,带动四川,辐射西南,服务全国,大力推进全域成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二)总体目标。牢牢把握信息通信技术与应用需求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现代通信枢纽空间布局调整机遇,适应西部经济发展需求,以巩固成都西南通信枢纽战略地位、打造西部大区信息通信中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为目标,形成连通西部、高速互联、业务融合的通信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到2010年,成都通信基础设施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巩固现有西南通信枢纽地位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具体目标是:
——强化通信干线传输能力。强化成都至西安(2条)、重庆、昆明和兰州5条一级通信干线通达能力。各网络运营商基于5条干线的出省光缆总数超过30条,干线传输总带宽超过8000Gbps,城域网出省带宽达450Gbps以上。
——强化信息汇聚和信息处理能力。在实现互联网本地网际同城高速互联互访的基础上,满足西部各省互联网网际交换的区内作业,有效减少由于网络迂回造成的电路中继带宽损耗和传输质量下降等问题;信息源拓展超过10万个,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按照“两地三中心”构建IDC,机房面积达10万平方米,形成可容纳20万台服务器的标准机房和TB级数据吞吐能力;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成都)西南网格节点的运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基本满足成都及周边地区信息处理、科学计算、大型工程和工业应用等方面的需求。
——强化国际通信保障能力。争取更多国际通信信道出入口带宽资源配置,形成通过目前3个国际出入口局的200Gbps国际通达能力;争取国家将成都批准成为国家国际通信出入口局。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形成包括安全认证、安全灾备和安全标准及评测在内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开展有效的CA认证和授权管理,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基于信息资源的灾难恢复和应急响应;促进通信网络和通信业务依法、合规、有序和基于策略的互联互通及资源共享。
——改善通信发展环境,形成统一、有序、公平、开放的通信和数字内容服务市场。对工程建设、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和信息服务质量保障等实施有效的市场监管;推进技术标准、运行标准和评价标准等信息通信标准体系的有效实施;提高区域带宽、码号、频谱和无线电频率等资源的管理水平,促进区域通信资源合理配置、城市电磁环境有效改善和信息通信投资和消费市场不断繁荣。
三、主要任务
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八大中心、建设三大基地,加快建设成都通信枢纽,提升成都通信枢纽承载能力和信息集散层位。
(一)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1.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工程。即以“两步走”战略,实现“两大目标”。“两步走”,一是支持本地电信运营商,在争取总部支持并按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建设标准,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通过租用专用电路,开通成都至欧盟、北美、新加坡、印度、日本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等的直达国际光纤电路;二是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将成都规划并部署为国家国际通信出入口局。“两大目标”,一是建设国家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二是建设国家级国际通信信道出入口。
2.“三网”融合工程。把握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简称“三网”)融合发展趋势,抓住多媒体业务快速发展机遇,引导本地电信运营商和广电服务提供商建设基于“三网”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实施分区域、分阶段、多方式的信息业务和通信网络融合试点,推进“三网”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互联互通、业务层相互渗透和通信协议统一,实现“三网”高层次业务应用的融合;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积极部署和组织实施光纤入户工程,推动区域性多媒体信息数据汇聚。
3.“无线城市”工程。采用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实现全域成都无线网络分期覆盖,以构建高速互联、功能强大、随需应变的通信网络环境和信息业务平台;在推进无线宽带网与光纤通信网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基于城乡管理、应急保障、定位测控、生产调度和公众服务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实现移动政务、移动商务和移动公共事务等的综合信息传输处理;加快3G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推进数字地面电视和多媒体广播网的建设,加快实施800兆TETRA和900兆无中心数字集群调度系统扩容和建设,并向周边地区和重点行业应用延伸;优化无线电频率资源的配置,提高无线电管理水平,推进无线通信基站集约化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合理化建设。建成覆盖全市、上联国家、互联周边的无线电监测网,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二)着力打造八大中心。
1.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采用以太网交换方式构建本地交换中心,为本地区各网络运营商提供基于IPv4协议的网际互联通道和路由信息交换;在协调网际关系和网间结算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电信、网通、移动、联通、广电、铁通、卫通、教育、科技、经贸和长城等网络实现本地信息的同城交换;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按照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的技术要求,建设成都互联网交换中心,力争成为西部地区的国家骨干互联网络超级节点(即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支持运营商之间的直联,成为国家骨干互联网络的直联点;利用网络运营商的国际出入口带宽,形成直达国际的网络出入口资源,通过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本地互联网快速、高效地访问国际互联网。
2.国家级数据存储中心。数据集中存储,是信息化推进和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条件。建设规模化、集群化、开放式IDC,是国家通信枢纽建设的要素特征。利用成都作为全国电信五星级IDC之一的优势和已建电信第二通信枢纽基础设施,促进成都电信IDC系统级扩容;支持和鼓励移动、网通、万国数据等企业,实施规模化、开放式IDC建设,形成2000TB信息数据存储能力,并在机房规模、标准机位、装机容量和传输带宽等方面,满足西部大区巨海量数据资源集中存储的业务需求;以政府示范和政策引导,吸引金融、保险、通信、医疗、电力、交通等行业海量信息数据存储落户成都,推动IDC集约化建设和数据资源集中存储。
3.国家级互联网域名解析中心。目前,互联网“.com”等顶级域名解析中心在美国,而“.cn”中国域名解析中心在北京,成都则是全国唯一的“.cn”域名解析备份中心。要加大力度,强化国家级互联网域名解析中心的建设,以实现同北京负载均衡为目标,推进目前的冷备份体制向互为备份、在线运行的体制过渡,提高成都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管理层位。
4.国家级基础数据资源中心。在建设成都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在成都构建国家基础数据资源中心。建立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社会信用及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并面向全国实施基础信息数据交换服务;建立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利用成都在测绘、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工程和遥感应用等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打造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分发、加工处理和应用开发平台。
5.国家级信息评测中心。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级大型综合性系统测试及验证平台,实现跨平台、复合性的IT测试、系统仿真和验证;面向国内外市场,开展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互联网技术、3G移动通讯和数字娱乐等领域的系统测试、仿真和验证服务。
6.国家级数字媒体发行中心。发挥成都在数字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电子竞技和数字音乐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依据国家广播影视发展规划布局,建设面向全国服务的多媒体音视频版权保护系统、海量内容存储与资源管理系统、内容集成分发和审查系统、连锁服务管理系统、离线服务系统等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全国的数字发行服务;联合中国电影集团、美国CGI专业公司等,打造国家数字影视动漫制作基地,丰富数字内容产品;加快微软XBOX中国研发基地平台的发展,提供全球发行服务;完善中国移动音乐基地与互联网的宽带互联,拓展数字音乐的发行渠道,丰富音乐原创数据库;鼓励开展电子竞技运动,引入WCG、WSVG等世界级的电子竞技大赛。
7.国家级高性能计算中心。扩建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成都),使现有万亿次/秒运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以强化国家西南网格节点地位;深化超级计算在信息、软件、气象、基因、药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整合高性能计算资源,尤其是具有8个以上处理器、浮点运算峰值速度在500亿次/秒以上的计算资源,并联合国际、国内计算机构,共同构建超级计算网格。
8.国家级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构建统一的CA认证平台。按照信息产业部第三方电子认证管理的规定,支持“四川数字证书认证管理中心”在积极拓展省内业务的基础上,促进基于西部大区CA应用的推广和统一数字证书认证服务市场的形成;积极应对国内数字认证格局调整,主动实施认证资源整合,在不断提高身份鉴别、授权控制和安全管理能力的基础上,面向全国开展交叉认证和证书签发服务。
(三)加快建设三大基地。
1.国家级信息容灾备份基地。按照国家关于数据容灾备份的技术规范和“两地三中心”的要求,形成信息本地生产中心、本地存储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的空间布局;加强第三方数据灾备服务市场的规范和管理,通过市场准入、行业自律、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吸引专业服务机构在成都投资建设第三方数据灾备中心,并支持其拓展国际国内业务;鼓励电信运营商、国家大数据量重点行业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将其信息灾难备份系统部署在成都,形成数据灾备基础设施的区域化聚集;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第三方数据灾备基地。
2.国家级信息后援支持基地。强化政策扶持和环境支撑,瞄准金融、保险、通信、交通、石化、医药等行业,争取其将全国性信息后援支持中心设在成都;支持重点行业、境外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按照高等级标准,在成都建设大规模呼叫中心,承接国际国内呼叫外包服务;按照国际标准和行业规范,引进、培育和引导信息服务专业机构在成都发展,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
3.国家级IT服务基地。重点建设IT服务公共技术支持基础设施,整合服务外包、数字娱乐产业、软件外包互联网出口公共平台等,形成支撑IT服务的共享性技术平台;发挥成都在软件研发与外包、通讯产品研发与生产、信息安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全力发展通信服务产业,培育壮大通信企业集群;以整合国际、国内软件服务商、网络运营商和IT增值服务提供商等资源而形成的本土产业集团为载体,着力打造中国SaaS中心,面向国际国内提供ITO、BPO等服务。同时,通过政府示范和政策引导,加快IT服务需求培育,刺激IT服务消费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区域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做好与通信、广电网络等运营商在规划上的对接,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总体规划,成为信息通信资源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建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通信行业的综合协调与管理,保障有线与无线通信的畅通。建立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制定分级应急方案,加强应急通信演练,提升通信网络在突发事件下的通信保障能力。
(二)优化环境,吸引投资。加强对信息通信市场的管理服务,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发挥政府和行业的合力作用,有效保护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安全,积极培育通信消费市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大通信枢纽建设重大项目的政府资金投入,落实通信枢纽建设年度专项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参与成都通信枢纽建设。
(三)集约建设,推进共享。积极探索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推进信息通信管线、通信局房、无线通信基站、IDC等存量资源的开放共享与有效利用,减少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本地信息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加强对无线通信和广播电视网络频率资源的管理和调节,提高频率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四)争取支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对我市通信枢纽建设给予资金、政策和技术等支持。加强与三大国家级通信枢纽和周边城市的合作,推进通信枢纽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金融、石化、烟草等传统行业和互联网服务行业数据资源建设,提高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带动其对网络带宽的强劲需求,提升信息通信枢纽的核心地位。
有关用语注释
1.Gbps:通信传输带宽单位,千兆位/秒。数据传输时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二进制位数,通常使用“千位/秒”(kbps)、“兆位/秒”(Mbps)或“千兆位/秒”(Gbps)等计量单位。
2.IDC:Internet Data Center缩写,即互联网数据中心。
3.TB:计算机存储容量单位。其计量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称B),8个二进制位(bit)称为1个字节,此外还有KB、MB、GB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Byte=8bit,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
4.CA:Certificate Authority缩写,即数字身份认证。
5.TETRA: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缩写,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制订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标准。
6.IPv4: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为IPv4)。
7.“.com”:国际顶级域名的一种,其根域名解析服务器在美国。
8.“.cn”:中国顶级域名,其根域名解析服务器在北京,备份服务器在成都。
9.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即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
10.CGI:Computer generated image缩写,即计算机图像生成。
11.XBOX:微软基于一系列标准开发的游戏平台。
12.WCG:World Cyber Games缩写,即世界电子竞技大赛。
13.WSVG:World Series of Video Games缩写,即结合多项电子竞技赛事的电脑及电视游戏比赛。
14.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缩写,即软件服务中心。
15.ITO:IT Outsourcing缩写,即信息技术外包。
16.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缩写,即业务流程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