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小站练兵 将别人编译的书署自己名

2021年06月17日15:23:59

  提起小站练兵,熟悉中国近代史的可以说无人不知。小站位于天津津南区,这里不仅以袁世凯曾在此练兵而出名,并且还以盛产驰名中外的小站稻而出名。由于这里水网密集,稻谷飘香,鱼肥蟹美,过去有“小江南”之称。然而,李鸿章督直以前,这里却是不生稼禾的盐碱荒地
小站之名的来历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俗称火烧望海楼事件),不久,李鸿章接替了崇厚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到天津后,感到天津作为京畿之地,又地处海口,加强防务非常必要。于是于同治十年(1871)年,将驻扎在陕西的淮军盛字军(老盛军)调到青县的马厂驻防。同治十二年(1872)年,为加强近海地区防卫,李鸿章又命盛字军统领周盛传在津南地区的新城修筑炮台。炮台筑毕,为方便马厂与新城炮台之间的联系、往来,盛字军又修筑了一条长约70公里的马厂至新城公路。公路沿途每5公里设一小站,10公里设一大站,共设了15个驿站。光绪元年(1875年)周盛传将其盛字军除马队外,其余各营移师至津南新城附近的潘永安坟地小站以北,在这里安营扎寨,先设立了“亲军营”,随后以“亲军营”为中心,按矩形方阵修筑了18个营盘。这些营盘与新城炮台遥相呼应,南扼歧口,东控大沽,形成军事要地。潘永安坟地的小站因此也名声鹊起。现在小站已成为天津津南地区三大名镇之一。
盛字军小站初练兵
周盛传的盛字军在小站驻扎时,一方面大量垦荒屯田,另一方面加强训练军队。
周盛传驻扎小站时期,正是李鸿章在天津大兴洋务运动时期,天津机器局在李鸿章的督办下,能生产西式洋枪洋炮和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粟色火药。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在积极筹办北洋水师,并在大沽建立“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在天津设立北洋水师营务处。在这种背景下,周盛传的盛字军作为李鸿章的“亲军”,当然更要率先垂范,采用新法训练军队。周盛传在李鸿章的支持下,一改旧式训练方法,购进洋枪,按洋操洋典进行训练,并参照西方训练条例制订了《操枪程式十二条》,对新式洋枪的使用、维护等做了明确规定,使训练趋于一致,受到李鸿章赞许。李鸿章下令将盛字军的训练条例刊发北洋各军统一执行。同时又从淮军现役官弁中选拔7人,随德国教官李劢协赴德学习水陆军械技术,以3年为期,回国后分拨各营教练。
当时盛字军在步兵训练中已由冷兵器时代的大方阵,改为能适应热兵器作战的“散星阵”;马队训练一律仿照西式骑兵阵式操法,依阵图进行训练。在冬训中对“枪炮有准者”发给五品、六品功牌。李鸿章在检阅盛军时,周盛传挑选出精壮兵勇参加“悬靶考试”,对300步能五枪全中者赏银50两。光绪十年(1884年),李鸿章请来一批德国教官来中国任教,德国教官李宝在检阅了盛军的训练后颇为满意,认为操法大同小异,稍适变通即可。光绪十一年(1885年),周盛传病故,由其弟接统盛字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盛字军奉调丹东,在战争中全军覆没。
清政府为表彰和纪念周盛传开垦小站的功绩,在小站镇会馆村建立了周公祠,现在周公祠已成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袁世凯小站大练兵
1894年冬,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胡芬收编淮军残部,并招募新兵4750人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胡将这些人编为10个营,命名定武军,编练工作刚开始不久,清政府又命胡去督办津芦铁路,因而编练大员告缺,不得不重新物色人选。“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翁同和联名保举袁世凯担当此任,并说袁朴实勇敢、晓畅戎机、颇有声望等等。同年12月,清政府颁布上谕,委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
袁世凯到小站后,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将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并将兵额招足到7250人。分步、炮、工、骑四个兵种,以步兵为主,步兵分编为两翼,左翼辖两营,右翼辖三营,其余炮、工、骑兵各一营。营以下编制为队、哨、棚、相当于现在的连、排、班。
袁世凯深知靠他一个人的力量练兵是远远不行的,就请来老友徐世昌帮忙。当年袁世凯在陈州仰山堂读书时,结识了穷秀才徐世昌,两人结为好友,并拜为把兄弟。后来徐进京赶考,袁世凯还赠送了盘缠。此时徐世昌已飞黄腾达,成为翰林院编修。当袁世凯请徐来小站练兵时,徐立即放弃了翰林院高官来到小站,以报当年袁世凯之恩。同时徐世昌也深知在“整军经武”的形势下,文官前途不大,弃文从武方能腾达。徐世昌来小站后,袁世凯给他封了个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头衔”这个古怪的名字是袁自己想出来的,实际就是参谋长。徐虽为文人,不懂军事,但他足智多谋,在小站练兵中为袁世凯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袁世凯还请来另一位老朋友唐绍仪当军中文案,相当于秘书长兼外交处长,袁唐是在朝鲜认识的。
既是编练新式军队,就得有懂新军事的人。为此,袁世凯请他的老朋友荫昌为他举荐人才。荫昌曾担任过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总办,该学堂是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的,是中国第一所以西式兵法培养陆军军官的学校。荫昌推荐了武备学堂毕业的高材生梁华殿和王士珍二人来小站,可梁到任不久,在一次夜操时失足落水身亡。接着,袁世凯又从武备学堂毕业生中物色到冯国璋和段祺瑞二人。
冯国璋毕业后留校当教习,但他不安于位,投身于聂士成的武卫军,并参加了甲午之战。战争结束后他到驻日公使馆当武官,考察了日本军事,回国后将自己编写的关于日本军制的兵书进呈聂士成阅览。聂士成知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正急需人才,于是将冯国璋的书转给袁世凯,袁看后大喜,将冯调到小站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