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07)编纂发行工作的通知

2020年07月24日20:14:55
发布部门: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各认证、认证培训、认证咨询机构和检测机构:
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合作下,《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06)已按计划出版发行。2007年,国家认监委将继续编辑出版《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07年卷(以下简称《年鉴》)。新的《年鉴》将在上一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编纂质量,更全面深入地反映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和新经验。为做好《年鉴》编纂发行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年鉴》的意义
《年鉴》是记载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的权威性编年史册,不但提供全面系统、丰富翔实的关于我国认证认可工作开展的相关资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对认证认可事业发展中的成败得失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入分析,揭示发展规律,明确发展方向,对于进一步搞好认证认可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希望各单位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年鉴》编纂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好《年鉴》的撰稿、组稿以及宣传、推介和协调工作。
二、按计划组织撰写好《年鉴》(2007)的相关文章和资料
各单位负责组织和撰写的相关文章均已在《年鉴》(2007)撰写提纲中注明。请按照提纲和文章撰写要求组织和撰写相关稿件。为确保文章质量和体现文责自负精神,请注明稿件的撰稿人和审稿人的姓名。另外,请各单位提供1~2幅在2006年度反映本单位发展成就、工作开展情况的图片,或提供1~2幅国家认监委等部门在当地举办的相关的重要会议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彩色新闻照片。请于2007年5月31日前将文章和彩色照片(大于500KB)的电子版发至《年鉴》编辑部的电子邮箱(照片请附文字说明)。
三、进一步提高《年鉴》文章的撰写质量
地方两局处在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关于认证认可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实施监管工作的第一线;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认证及相关机构是认证认可工作的主体;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是认证认可行业自律组织。2006年,在国家认监委的领导和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又实现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获得了新的经验。请各单位按照《通知》附件1和附件2的要求,对2006年认证认可工作和行业发展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总结,把认证认可工作和行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载入《年鉴》这一权威性编年史册。
四、着力提高《年鉴》内容的深度和指导性
提高《年鉴》内容的深度和指导性,既是进一步搞好认证认可工作的需要,也是市场对《年鉴》类出版物的现实要求。办好《专文》一栏,是提高《年鉴》内容深度和指导性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希望各单位在按照要求撰写好反映本系统发展情况的文章同时,大力支持《专文》这一栏目的撰稿和组稿工作。《专文》主要编选关于我国认证认可重大问题的专门论述。重大问题包括:关于影响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全局或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国认证认可事业某个发展阶段的热点问题;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经验总结。《专文》的组稿范围和内容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以及地方两局领导关于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战略性思考;国家认监委各部室或地方两局经授权针对某项重大专题开展调查研究的成果,即“调查研究报告”;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下属研究机构关于我国认证认可重大专题的研究成果;地方两局关于认证监管、业务建设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总结;认证及相关机构、从业者个人关于我国认证认可重大专题的研究成果。以上文章既包括特别为《年鉴》撰写的稿件,也包括当年已发表过的文章。各单位如有相应文章或备选题目,请于4月30日前报编辑部,以便纳入撰写计划,同时请撰写和组织好本单位承担的文章和相关资料。
五、加强《年鉴》编撰队伍建设
《年鉴》作为全面深入反映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进程的权威性编年史册,对编撰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请各单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同志组成本单位的《年鉴》编撰人员班子,并注意保持相对稳定。请将负责《年鉴》编纂工作的联络人员名单(姓名、性别、职务、电话、电子邮箱)经确认后于2007年4月30日前报《年鉴》编辑部。
另外,各有关单位担任《年鉴》编委委员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名单如有调整,请将调整后的结果同时上报。
六、重视《年鉴》发行工作
《年鉴》编纂和发行是一项公益性活动。《年鉴》的编纂出版成本主要靠广告和发行解决。请各单位在《年鉴》出版、发行以及广告征集方面予以协助配合。征集宣传版面的具体事项由《年鉴》编纂委员会另行通知。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年鉴》编纂工作联系人:蔡云飞 孙振尚
电话:010-82262722 010-82262694
传真:010-82260809
电子邮箱:infocnca@cnca.gov.cn
《年鉴》编辑部联系人:刘美
电话:010-82260854 010-64836932
电子邮箱:cncayb@sohu.net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七年三月二十日

附件1:《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07)栏目设置及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特 载
国务院有关领导,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领导关于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重要讲话。
第二部分 专 文
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和地方两局领导关于我国认证认可工作的战略性思考
二、国家认监委各部室、国家认可中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两局经授权针对某项重大专题开展调查研究的成果
三、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下属研究机构关于我国认证认可重大专题的研究成果
四、地方两局关于认证监管、业务建设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总结
五、个人关于我国认证认可重大专题的研究成果
第三部分 法制建设
一、 立法工作
(一)2006年制定的认证认可部门规章(目录、名称、摘要)
(二)2006年制定的认证认可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名称、摘要)
(三)《合格评定法》起草工作情况介绍
二、法规协调
三、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涉及内容和相关规定
四、认证认可申诉、投诉的处理
五、认证行政执法指导与行政处罚
六、行政审批
七、认证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第四部分 认 可
一、 认可体系建设
二、监管体系建设
(一)认可监督管理体系的形成
(二)监管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三、认证机构认可约束
(一)认证机构认可相关规定
(二)认证机构认可新进展
(三)认证机构认可新领域的开拓
(四)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和评估
(五)认证机构认可国际合作
(六)重点课题研究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四、实验室认可
(一)实验室认可相关规定
(二)实验室认可新进展
(三)实验室认可新领域的开拓
(四)实验室的评审
(五)实验室认可监督检查和有效性评价
(六)实验室认可国际合作
(七)重点课题研究
(八)实验室认可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新进展
(九)实验室认可发展规划
(十)基础性建设
(十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五、培训机构认可
(一)培训机构认可相关规定
(二)培训机构认可新进展
(三)培训机构认可新领域的开拓
(四)培训机构认可国际合作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六、各类机构审批
(一)认证机构审批
(二)认证培训机构审批
(三)认证咨询机构审批
第五部分 认 证
一、 管理体系认证
(一)2006年管理体系认证新进展
1.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概况
2.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概况
3.OHSAS 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概况
4.其他
(二)管理体系认证监管及认证有效性评价
(三)管理体系认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管理体系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二、产品认证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
1.强制性产品认证最新进展情况
2.强制性产品认证新领域的开拓
3.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工作及效果评价
4.强制性产品认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5.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进一步做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二)自愿性产品认证
1.自愿性产品认证的有关规定
2.自愿性产品认证的最新进展情况
3.自愿性产品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
4.进一步做好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三、农产品、食品认证
(一)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1.良好农业规范的由来和内涵
2.良好农业规范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3.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实施
(二)有机产品认证
1.有机产品认证简介
2.有机产品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3.有机产品认证发展概况
4.有机产品认证的国际互认
5.有机产品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三)食品质量认证
1.食品质量认证概况
2.食品质量认证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3.食品质量认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认证
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2.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其新进展
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五)饲料产品认证
1.饲料认证产品目录的制定
2.饲料产品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3.饲料产品认证及其新进展
4.饲料产品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六)绿色市场认证
1.绿色市场的内涵
2.绿色市场认证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3.绿色市场认证及其新进展
4.绿色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1.无公害农产品简介
2.无公害农产品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3.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发展概况
4.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八)其他(花卉、森林、绿色食品认证等)
四、人员注册
(一)人员注册相关规定
(二)人员注册新进展
五、认证市场监管(参见前内容)
第六部分 注册管理
一、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管理
(一)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行政许可制度建设
(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新进展
(三)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对农业发展的促进
(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二、输美日用陶瓷注册管理
三、应对外国技术壁垒,促进农产品出口
四、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管理
(一)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卫生注册标准法规体系
(二)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评审检查
(三)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卫生注册新进展
五、食品卫生注册评审员队伍建设
第七部分 实验室与检测监管
一、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制度和标准建设
(一)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行政审批
(一)国家产品质量监督中心授权
(二)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验收
(三)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审批
三、对获证实验室开展监督检查
(一)对国家质检中心监督检验
(二)对计量认证实验室监督检查
四、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
五、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专业队伍建设
(一)国家质检中心负责人培训
(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培训
(三)中加小农项目:中国西部食品检测人员培训
六、科研工作
七、食品检测体系建设(国际合作)
八、实验室相关标准建设
九、实验室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加强和改善实验室监管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第八部分 科研与标准建设
一、认证认可科技组织与管理
二、认证认可标准化组织与管理
三、检验检疫标准化组织与管理
四、认证认可标准化工作新进展
五、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新进展
六、科研与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七、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第九部分 行业自律
一、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行业自律公约
二、认证机构公平竞争规范―管理体系认证价格暂行规定
三、认证审核员转换执业机构暂行规定
第十部分 国际合作
一、合理推进国际互认
二、积极应对技术壁垒
三、充分开展国际对话
四、大力参与规则制定
五、努力扩大对外影响
六、紧密跟踪国际趋势
第十一部分 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
一、第五次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一)会议概况
(二)有关领导讲话
二、第五次全国认证认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联络员会议
三、2006年有关部委开展认证工作的情况
第十二部分 地方认证监督管理
一、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一)出口食品注册登记管理
1.出口食品注册登记开展概况
2.出口食品注册登记对地方农业发展的促进
3.出口食品注册登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出口商品质量监管
(三)认证监管
1.地方认证开展概况
2.认证监管工作的开展
3.认证有效性评价
4.认证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
5.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四)实验室监管
(五)认证监管基础建设
(六)其他
二、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
(一)认证监管
1.地方认证开展概况
2.认证监管工作的开展
3.认证有效性评价
4.认证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
5.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二)实验室监管
(三)认证监管基础建设
(四)其他
第十三部分 认证及相关机构
一、认证机构发展概况
二、认证培训机构发展概况
三、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发展概况
四、认证及相关机构介绍
第十四部分 认证实效
地方两局各提供1~2家具有典型意义的认证单位并组织撰写稿件。
第十五部分 法规
一、部门规章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十六部分 大事记
第十七部分 综合工作
第十八部分 统计资料
一、产品认证统计
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统计
三、计量认证实验室统计
四、卫生注册统计
五、认证人员统计
第十九部分 附 录
一、2006年国家认监委发布的重要公告
二、认证及相关机构名录
三、产品认证相关名录
四、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相关名录
五、主要机构和标准体系名称中英文对照

附件2:《中国认证认可年鉴》(2007)编写规范及撰写要求


一、《年鉴》的性质
《年鉴》是逐年记载中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进程的编年史册。为便于读者查阅,《年鉴》在编辑体例上兼有工具书的特点,因此也可称之为史册性工具书。
二、《年鉴》文章撰写要求
(一)按照编年史册的要求撰写《年鉴》的文章,以全面系统、丰富翔实的资料/史料,客观真实地介绍事件发展过程,同时对发展进程中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和评价,力求揭示规律、明确方向,对现实工作起到指导和鉴戒作用。
(二)突出资料性。一是资料要丰富翔实,即通过丰富的资料介绍发展过程,同时所引用的资料要准确可靠;二是资料要全面系统,反映某项事件的资料要有较强的概全率,不轻易遗漏任何重要的方面;三是注意重要资料的年度可比性,即上下年间同一事件的基本资料要相互衔接和大致对应,以便读者作前后对比;四是强调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力戒空洞宣传。
(三)突出特点和重点。要力求反映我国认证认可事业每年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国家认监委和地方两局每年工作的侧重点,避免千篇一律、年年雷同。
(四)要结合服务宗旨谈认证,力戒就事论事。认证认可工作是促进发展、优化结构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同时,促进发展、优化结构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也是认证认可工作的目的和宗旨。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合格评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和评价认证认可工作中的得失成败,体现和审视认证认可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光明前景,而不要仅仅就认证谈认证,把文章写成工作流水账。
(五)文章层次要清楚,并冠以小标题,以便于读者查阅。
(六)严格把握内容的年度性。当年出版的《年鉴》,介绍的是上年发生的情况。选材以年度为限,逐年更新内容。除做历史比较外,一般不追述历史。
三、文字规范的几个问题:
1.称谓 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如"我国"用"中国"。人物一般直接称其姓名,后面不加"同志"、"先生"等称谓,必要时可加职务或职称。部门、行业一般直称"某某部门"、"某某行业",而不称"某某系统"、"某某战线"、"有关部门"、"各部门"。
2.时间表述 一般要求写出准确的年、月、日,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明年"、"当前"、"最近"、"近年"、"近几个月来"等。同一文章中年份已有前提的,后面不必重复出现,可采用"年内"的提法,也可直接交代"某月"或"某月某日",具体时间(公历年代、年、月、日及时、分),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述,如"20世纪80年代"、"1994年5月1日"、"7时18分";年份数字不能简写,如"1995年"不能写成"95年"。
3.数字用法 数字除特殊情况外均用阿拉伯数字,如"7人(次)"、"20件"、"100辆"、"1230平方米"等。但叙述文字中的数字或者并非表示科学计量和不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应使用汉字,如"一个人"、"五条意见"、"十项规定"、"八五计划"、"七八十种之多"等,倍数、成数、分数、百分数、千分数用阿拉伯数字,但万分之几,十万分之几、百万分之几等要用汉字表示。
4.统计数字 在五位数(某些需精确统计及附表中的数字可以例外)以上的,分别作如下处理:尾数"0"多的改用万、亿为单位,如"240000"写作"24万";尾数"0"少的,改用小数,计算单位取最大值,小数点后按四舍五入法取1~2位数,如"245470万吨"写作"24.55亿吨","12834100公斤"写作"1283.4万公斤"。百分数和千分数中的小数,只取至小数点后一位数。约数可用"约"、"左右"、"上下"、"多"、"余"等表示,但不能叠用,如可用"1000多人"、"约5000字",而不能用"约1000多人"、"约5000字左右"。用小数表述的数据,不用"多"字,如"13万多人"中"多"字要去掉。
5.计量单位 一律使用公制计量单位。行文中涉及的计量单位,其名称用中文表示;公式中的计量单位使用符号而不用中文名称;附表中的计量单位,一般用使用中文名称,必要时也可使用符号,但同一表格中的用法须一致。
6.标点符号 一律按照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准确使用,特别注意破折号和连接号的用法:
破折号"--"书写时占两格,用于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破折号和括号的用法不同,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解。
连接号"-"书写时占一格,用于组成复合词组两个名词之间,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如"南宁-北海客货运输开通"。连接号的另一种形式"~",主要用于连续相关的数字,如"5月18日~20日"、"30万~40万"、"20%~30%"。
7.书写(打印)格式:
(1)文章层次较多的,分层序码书写:第一档一、二、三……;第二档(一)、(二)、(三)……;第三档1、2、3……;第四档(1)、(2)、(3)……。
(2)引用文件要严格书写文件标题、发文机关名称和公文号。公文号中年份使用六角括号"()"。
(3)表格书写。除表头和表体外,表格内不加横线。表中的项目如有母、子项的,子项空一个字另行书写。
表格数据栏内使用符号示意统一为:"…"表示数据不足本表最小单位;"空格"表示该项统计指标数据不详;"-"表示无该项统计指标数据。
附表注置于表格底线下方。如注只有一项,在说明内容前面和被说明项的右上方加"*"号;如注内容有两项以上,则分别在注内容前面和被注项左上方用①、②、③表示。
(4)行文和表格中的数字,百位与千位数之间、十万与百万位数之间,要空四分之一字格,如,249 813 675,6与3之间、8与9之间,要空四分之一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