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辽东名将-祖大寿

2021年06月15日16:11:43

祖大寿最早是熊廷弼、王化贞的部将,后来随孙承宗,以大寿佐参将金冠守岛。天启三年,主持修筑宁远城。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宁远,大寿佐袁崇焕等守城,大败之,以功升副总兵。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再攻宁远,大寿、满桂率兵与清兵激战,六月,清军又败走,史称宁锦大捷。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用袁崇焕督师辽东,赐尚方宝剑,六月,擢大寿为辽东前锋总兵,驻守锦州。后崇焕诛杀毛文龙,发生己巳之变,清军南下,北京戒严,大寿从袁崇焕入卫京师。不久崇焕下狱,又闻满桂为武经略,大寿率部毁山海关东走,朝野震惊。思宗命袁崇焕以书招回,孙承宗亦遣使抚慰,大寿得书,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洲,辽左乃安。

崇祯四年,祖大寿筑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兵围大凌河,孙元化急令孔有德救之,至吴桥兵变,有德倒戈回山东,登州城陷;孙承宗派宋伟、吴襄两将救援大寿,宋吴两将不和,在长山坡遭遇溃败,锦州告急;祖大寿四次突围均失败,明军4万多、分两路出击,全军皆没。祖大寿粮尽而降,副将何可纲不从,大寿执之,于后金诸将前杀之。可纲不变色,不出言,含笑而死。皇太极赠以御服黑狐帽、貂裘、雕鞍、白马,后回锦州为内应。后负约,与清兵多次激战。崇桢十一年,祖大寿击败多铎军,明廷擢为少傅左总督。崇祯十四年七月,皇太极率师围锦州,崇祯即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军十三万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兵败被俘。十五年,锦州被困年余,粮尽援绝,遂再次降清,入关后任总兵。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卒。

兴城祖大寿石坊

'明末清初的辽东名将-祖大寿'

辽宁葫芦岛市的兴城就是明代的辽东重镇宁远城,城中至今保留着两座明代的石牌楼,头道牌楼就是明辽东名将祖大寿的,二道牌楼是名气远不如他的堂弟祖大乐的。但是,祖大乐的石坊却比祖大寿的石坊宏大雄伟得多,全高16.6米,宽13米。而祖大寿的是11.5米高,却15米宽,从审美上看有点儿不太协调,很像大兴黄各庄雍正保姆的墓坊,显得比较矮矬。我随便问了一下在祖大乐石坊旁边卖字画当地人,他随口说了声:后来者居上嘛。是啊,祖大寿石坊建于崇祯四年,祖大乐石坊建于崇祯十一年,相差七年,也许是这个理由吧。

我们是上周五上午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驾驶,九点半抵达兴城。进入古城后,随便拍了几张城门楼,就径直奔向钟鼓楼,因为那两座牌坊就坐落在对着的那条街上。当走近牌楼一看时,眼前的场面让我大失所望。整个石坊被脚手架和护网围了起来,上面有工人在对文物进行保护性破坏。拍照是不可能了!失望之中往前一看,万幸,另一座牌坊没有施工,而且是祖大寿的,万幸啊!我此来兴城不为别的,就是看祖大寿的牌坊。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对其人其事的兴趣,更是因为祖大寿的整座墓(除地宫)在民初就被洋人拐到加拿大去了,留给我们的只有这座明廷为表彰祖大寿功绩而立的旌表牌坊。

祖大寿墓的原址就在清河镇东的马坊村南,小清河的北岸,上清桥的东北方向。也另有一说,是在丰台去铁匠营,但此说似乎不被多数人认同。马坊村至今尚存祖大寿义子祖可法之子祖永烈的碑,证明祖大寿家族墓就在此处。

祖大寿作为一个明清交替时期的历史人物,从抗清二十几年,宁锦大捷的英雄到最终降清而被列入明史中的贰臣,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争议。关于他的记载,最让人感动的是随袁崇焕领兵解围北京那段。袁崇焕蒙冤入狱,祖大寿为救袁崇焕,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的性命。但他没能遂愿,于是愤怒之下率军返回辽东。途中接到崇祯皇帝让袁崇焕写给他的劝回信,祖大寿嚎啕大哭,全体官兵都随着痛哭,于是奋勇杀敌,连克已被清军占领的永平,迁安,滦州等,切断清军退路,对解围北京起了重大作用。然而他的最终降清,尽管是在水尽粮绝情况下,还是让他背上了贰臣的耻辱。但与其他贰臣,洪承畴,孔有德,吴三桂等截然不同的是降清以后,由于他有诈降的前科,皇太极没再重用他,这必然也是祖大寿所求的结果。因而他也没有再领兵攻打南明,直到十五年后寿终正寝。以祖大寿的勇武,若是带兵南下,孔有德,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那个也比不了他,封个王侯之类,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他没有这样做。认为他有汉奸之嫌的人唯一能找到的理由就是他曾给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劝他降清的信,仅此而已。祖大寿一边是腐朽不堪的明廷和冤杀他恩师的崇祯,一边是正在崛起的清廷和对他宽宏大度的皇太极。夹在中间的他,以二十多年的抗清功劳,无愧于明廷,以最终降清报答了皇太极。面对中原父老,他没有像其他贰臣那样成为清廷的鹰犬,祖大寿终究还是个有气节而又通达事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