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最终为什么辉走向灭亡?真相是什么

2020年07月30日16:53:48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情缘阅读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赵国灭亡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灭亡并不是由某一因素单一决定的,而是有很多原因多方面决定的。不管是曾经一统天下的秦国,还是繁荣鼎盛的唐朝,又或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因为多方面的因素,他们最终都倒在了历史的滚滚巨轮之下,成为了尘埃。

春秋战国中期,赵国曾经地方涉及两千多里,兵甲有数十万之多,车辆也有数千之多,马匹更是有数万,在当时的国家当中,赵国还算强大和兴盛,但为何最终会被秦国这样一个小国给灭掉,沦为他国的亡国奴和阶下囚?

一、历来对于赵国的评价

"赵尝常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亲击赵者在,李牧连却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这是杜牧在《六国论》当中对赵国灭亡原因的表述。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表述只是分析了赵国灭亡的基本原因,也就仅仅只是从军事方面去分析,并没有从其他方面去进一步论述,比如说赵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当时赵国国内面临的矛盾冲突等。

另外只要对赵国历史有所了解的,就知道赵国之所以会灭亡,还是因为国内的改革不彻底,因此在经济和政治统治发展上落后于其他国家,最终才会被秦国等国发动战争攻击,最终才灭亡的。从《六国论》我们可以看出来历史上的史学家对于赵国灭亡的看法和评价是有缺陷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赵国走向灭亡呢?

二、赵国灭亡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融合和思想开放程度都比较高的时期,因为在那个时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但是赵国在这一时期却被他国给灭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少不了的。通过历史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赵国当时在战国七雄当中面临的自然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南北走向上,因为太行山脉的存在,把赵国分成东西两部分,而赵国的主要政治中心又在东部的河北平原,对于西部少数民族活动期管辖不愧是有心无力。

同时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传统农耕文明上建立的国家而言,他们是要靠天吃饭的,土地的贫瘠,还有天气的不稳定,以及当时赵国发展的各种农业区和游牧区并不能够满足当时赵国全国的需求,这样的话就加大了赵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因为自然因素的存在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甚至是冲突。

(二)社会环境有弊端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崇尚的并不是智慧治国,而是武力治国。更多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手下多几个强兵悍将,这样的话可以征战四方,抢夺地盘,扩大疆域,赵国自然也不例外。它通过国家政策去鼓励民间的人去学习武术,因此当时赵国国内有很多慷慨悲歌的豪杰侠士。统治者没有想到的是这不仅仅增多了国家的力量,还让很多人更倾向用私人手段去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社会当中经常有打架斗殴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治安稳定问题,这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另一隐患。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赵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并没有核心的文化凝聚力,只是在赵武灵王进行胡服改革的时候,多民族的社会风尚开始逐渐融合,但因为时间太短,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合,甚至各民族在风俗上海引发冲突和矛盾,这对当时风雨飘摇的赵国社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这也就注定了,赵国在当时是要灭亡的,在秦国和赵国的战争当中,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三)政治危机严重

廉颇和蔺相如的佳话至今还在传递,他们文武二官在当时可谓是赵国的支柱,因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存在无论秦国变得多么的强大,都拿赵国没有办法,哪怕是在扫灭了其他五个国家之后。但当初的赵国政治矛盾也是比较冲突的,赵王根本就不愿意相信廉颇这个老将,特别是在蔺相如死了之后,赵王更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在战争对抗当中撤换掉廉颇,诛杀了李牧,把当时赵国国内最有实力的武将毁掉,让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上战场,最终秦国灭掉赵国,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

综上几点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赵国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也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秦王扫六合,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奠定了框架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