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战争结局怎么样?这是明帝国最后的荣耀!

2020年07月06日10:11:22

万历朝鲜战争结局怎么样?这是明帝国最后的荣耀!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战争论》中的一段名句讲述了为什么会发生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其实就是政治博弈的后果。这一战极大程度影响了东亚局势,朝鲜严重衰弱、日本元气大伤、明朝国力骤损。这一战被人视为大明帝国最后的荣耀,而这一战也让东亚和平了三百年。

三国国情对比

大明

张居正改革完成之后,明朝国库丰盈,原有的弊端也被尽可能的革除。如果万历帝努力一下,那么明朝就会迎来盛世。可惜万历帝选择消极度日,连基本的早朝都不去了。不过明朝有一套完备的文官体系,帝国中枢仍旧有条不紊地运行。但是因为皇帝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党派林立,斗争日益激烈。

朝鲜

朝鲜的李氏王朝重文轻武,宣祖李昖时期朝鲜人不知兵200多年(人不知兵二百馀年),八道武备荒废,全国三百多郡县大部分郡县都未设防。其实这也不怪朝鲜,毕竟朝鲜有一个强大的宗主国(明朝)。旁边有个强大到绝望的邻居,朝鲜想发展也十分困难,这一点跟今天的加拿大有些相似。

日本

与其他两国不同,其他两国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日本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应仁之乱(1467年)爆发以后,日本国内陷入了群雄逐鹿的乱局。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完成统一,这才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因为刚刚结束乱世,国家百废待兴,说白了就是各方各面都不行。但是有一方面还是可以的,那就是战争动员能力以及战士战斗力。朝鲜人不知兵,明朝人忙于政治斗争,日本刚刚结束乱世,这三者军事动员能力就有很大的区别。

朝鲜战争爆发起因

丰臣秀吉他是以武力统一全国的,他需要给部下足够的封赏,不然很快就会回归到乱世。但是日本就那么大,根本就不够武士分。而且这些武士又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丰臣秀吉不把他们解决掉那就睡不安生。当内部矛盾较大时对外战争往往都能起到缓解矛盾的奇效,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外战争既能开疆拓土树立威信,又能削弱武士势力安稳统治,何乐而不为?

但是丰臣秀吉只是形式上统一日本,各大势力只是暂时迫于他的威势而服从。他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发动战争,不然各大势力不会心甘情愿得出兵出粮,而且很有可能趁他重兵在外时反叛。这一点秦始皇深有体会,奋六世之余烈而统一天下,但是六国余孽一朝奋起,秦帝国轰然倒塌。

他要找一个合格的理由,并且能让那些势力心甘情愿得出兵,想来想去丰臣秀吉决定用利益把各大势力绑到一起。早先唐朝时期日本就到达过中原,自从见识到长安的繁华后日本一直惦记着中原。丰臣秀吉空口许诺打动了各大势力,根据韩东育(注释1)研究:丰臣秀吉许诺给加藤清正“明土二十国”、许诺给锅岛直茂“大明广袤之领地”,目的只有一个-以其军进冲朝鲜,席卷明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注释2)

战争爆发

起初日本只是想假道伐虢,但是朝鲜国王深知朝鲜荒废军备的程度有多严重,倘若答应借道日本,那么日本很有可能转攻朝鲜。一个不设防的国家不去打,这不是傻子行为吗?即便日本不会攻打朝鲜,那大明会不会记恨朝鲜借道给日本?朝鲜荒废军备已久,无论是日本还是大明他都惹不起。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朝鲜就想着抱大腿。抱谁的大腿?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一个是持续百年和平的庞大帝国,一个是刚结束乱世的岛国,是个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朝鲜决定牢牢抱紧明朝的大腿,因此断然拒绝了日本借道的要求。

丰臣秀吉非常狂妄,得知朝鲜拒绝了他的请求,立即决定发兵朝鲜(注释3)。当时的丰臣秀吉调动了三十多万人,并且准备了一支预备队(十万人左右),而朝鲜根本不足以抵挡日本,开战仅一个月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为了抵御日军,朝鲜国王开始向大明求援。

“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朝鲜国王李昖。

大明出兵-一波三折

日本进攻朝鲜,这件事对大明来说十分重要。要知道当时的东亚小国基本上都是以明朝为核心,日本此举就是想要毁灭这一秩序,然后建立起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秩序。此举一旦达成,那么大明很难管控周边势力,因此对大明来说: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明朝决定出兵,但是对明朝来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粮草如何补给?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隋朝就是因为长期陷入朝鲜战场的泥潭而灭亡。原本明朝想着就地征粮,但是朝鲜没有粮食,所以无奈的明朝让中央直接调拨军粮给明军。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初战失利(平壤兵败),祖承训的报告提及到了三个问题,分别为:粮草不继、军情不实、指挥权不一。

粮草不继:当时明军依赖中原运米,因为道路问题运输十分困难,明朝提督还未班师,士兵们都饿得不行了(5)。为了避免因为粮草不继而导致兵败,明朝开始调动山东一带的粮食运送到前线(明朝梯次援兵,原因就是担心粮草不到位,所以才分批增援)。

军情不实:这一点就是被朝鲜坑了,平壤城中有过万日军,但是朝鲜的情报只说平壤城有一千多日军(6)。因为军情不实而导致判断失误,进而兵败。为了避免一个坑跌倒两次,明朝有了另一番战略谋划,并且希望能用绝对的优势碾压日军,然后迅速结束战争。

指挥权不一:明军不信赖朝鲜军,交战时期朝鲜军经常率先溃逃,剩下的一些人还和日军交谈,大有投敌之意。而且朝鲜君臣一直想着明军能由朝鲜将军指挥,这一点就很可笑了,在朝鲜君臣的领导下短短几个月朝鲜被打的落花流水,谁放心让你指挥?而且明军上报朝廷,说日寇只有铁炮和利剑,但是作战时明军多被弓箭所射杀,怀疑是朝鲜人射杀的明军。朝鲜使臣反复申辩,最后说可能是朝鲜兵器落入日军的手里了,也有可能是朝鲜人被日军俘虏(俘虏或者投敌当汉奸都有可能),所以才会有弓箭射杀明军的情况出现。后续辽东军的主导权回到了明朝中央兵部手里,然后明朝在做任何战略规划时都不会考虑朝鲜军队,因为朝鲜军队太不靠谱了。

初战失利,但是双方都不想在朝鲜战场空耗国力,所以就开始和谈。明军派沈惟敬前往平壤和日本接洽,两方碰面之后就互相提出了和谈条件。

明朝还有着很强的实力,并且保守着固有的“华夷观念”,所以谈判条件比较强势,具体如下:

1:日本归还朝鲜所有领土

2:送朝鲜王子回国

3:丰臣秀吉谢罪

日本试图用武力扩张领土,并且想建立起以日本为核心的新秩序,所以条件也比较强势,具体如下:

1:明朝要有一个皇女嫁给日本天皇为妃,

2:恢复日本和明朝勘合贸易

3:日本和明朝互相交换通好誓书

4:朝鲜割四道给日本

5:朝鲜王子要去日本当人质

6:朝鲜大臣要想日本宣誓效忠

这中间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明朝要册封日本国王。沈惟敬对明朝上书说日本同意了,小西行长对日本上书中隐瞒了这一条件,两人编造了一个虚假的谎言。直到明朝册封日本国王,丰臣秀吉开始翻脸不认人。因为日本本身就是要改变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如果此举达不到,那之前朝鲜战争岂不是白打了?更何况日本初战胜利了。

日本拒绝和谈之后卷土重来,朝鲜又燃起了战火。明军已经有准备了,并且趁和谈时期大力增援朝鲜。因此战争一开打,明军取得了稷山之战的胜利,而朝鲜军李舜臣也取得了鸣梁海战的胜利,本来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因为蔚山之战杨镐落败,导致战争陷入泥潭中。

1596年,丰臣秀吉病逝,死前遗令日军撤军。此番日本对朝鲜作战的核心就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死了,那么日本就没必要继续对朝鲜发动战争了,朝鲜的战火终于停息了。

后续

日本因为朝鲜战场的失利,丰臣秀吉嫡系部队锐减。如果他还在,那么也许能压住心怀不轨的武士,可惜丰臣秀吉死了。丰臣秀吉一死,德川家康开始争权,最后建立了江户幕府。这一战日本虽然输了,且之后德川幕府实施了“锁国”政策,但是丰臣秀吉的思想流传下来了。日本一直绞尽脑汁试图跻身强国行列,并且对对外扩张一直念念不忘,这也就是近代日本疯狂扩张的原因。

朝鲜被打到几乎亡国的地步,国力锐减(人口不及战前的十分之一,百业荒废,几近崩溃),但是中朝友谊又进了一步,以至于清朝年间还有朝鲜人感恩明王朝的再造之恩(7)。

明朝虽然胜利了,但是严重削弱了辽东等镇的军事实力,辽东军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军队减员60%左右(8)。而且巨大的军费开支破坏了明朝的经济体系(9),造成了财政紊乱。但是明朝取得了胜利,维持了以明朝为核心的宗藩秩序,并且留下了千古名言: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日本闭关锁国,朝鲜国力锐减,明朝国力锐减,因此东亚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状态。但是明朝因为战争导致国力锐减,周围的少数民族(努尔哈赤)也开始崛起。国内起义不断,国外强敌虎视眈眈,假如明朝没有援助朝鲜,那么明帝国的寿命也许会更久,可惜历史有没有假如。而这一战也是明帝国最后的荣耀,之后明朝不复昔日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