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立储”因何大费周折

2021年05月22日17:47:53

  中国历史,人才辈出,江山更迭。家天下的封建体制决定了,确保政权永固,国运不衰,是所有现世之君都为之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为江山和后代子孙计,老皇帝一般在活着的时候,就要提前作出谋划和安排。这期间,除了要进行强有力的政治统治、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之外,及早选择一位有为的后世之君,就成为摆在历代帝王面前的首要任务。古人叫立储,现在叫做接班人。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储君既定,还要为未来的皇帝选择一位德才兼备、堪称国器的老师,也就是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权力不大,但使命光荣,主要任务是对未来的皇帝进行特殊教育,以便将来堪当大任。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岗前培训,只不过这个培训只在太子一人中进行。当然,教学内容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除了要熟悉掌握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环境之外,帝王心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说白了,就是教储君如何驾驭群臣,兴利除弊,做个好君王。这门功课,也只有皇帝和未来的皇帝能够学,其他人是不能(或是不敢)乱加揣摩的。因此,那些所谓的圣明之君就总是显得高人一等,见解独到,甚至令臣子们难以捉摸。
  
  其实,这也正是君王们很愿意看到的。有的人聪明,总是能揣摩到君王的心思。如果说这种心思是用在报效君王、建功立业上还好,如果要用在见风使舵或者耍小聪明上就非常危险了,像三国时期的杨修,虽然很聪明,但终究缺少大智慧。既不会奸诈小人的见风使舵,更不懂睿智君子的韬光养晦,且处处显摆,最终还是被曹操要了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