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金器上的金珠装饰从何而来(图)

2021年06月05日16:11:51

焊珠,或者称金珠焊缀,是唐代黄金工艺品的重要装饰手法之一,唐人很形象的名其为 金粟或粟金,如越罗蜀锦金粟尺(杜甫《白丝行》)、钿筐交胜金粟(温庭筠《归国遥》)、粟金腰带象牙锥(王建《宫词》)。

所谓金珠焊缀,乃是制出极小的黄金圆珠,焊接到金器的表面,形成纹饰。这些金珠确实小如粟米,甚至往往比粟米还要小得多。早在汉代,已出现采用这一工艺的黄金饰物,不过,历代文献中几乎不见任何相关的记载,这就使得我们对于此工艺的来龙去脉难以掌握,甚至具体的制作技术也不清楚。在此情况下,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就颇有参考价值。'唐朝金器上的金珠装饰从何而来(图)'

德国人赫尔曼沙迪特(Hermann Schadt)所著《金工的艺术珠宝与容器五千年》(Goldsmith's Art:5000 Years of Jewelry and Hollowware,德文原著出版于1996年,英文版出版于1997年)中,在《伊特鲁利亚》一节着重介绍了焊珠工艺(granulation)。实际上,这一节的副题即为焊珠装饰的大师(Masters of Granulated Decoration)若依唐人更为诗意的说法,也可译为金粟的大师,而如此的头衔被赫尔曼沙迪特赋予伊特鲁斯坎人。

大约在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伊特鲁斯坎人在今日意大利的中部发展出迷人的伊特鲁利亚文化。考古出土显示,伊特鲁斯坎人制造金器时把焊珠工艺作为最重要的装饰手法。《金工的艺术》指出:虽然从公元前三千年起,焊珠技术(granulation technique)就已出世,不过,伊特鲁斯坎人将其发展至完美伊特鲁利亚金珠缀饰(powder granulation)所运用的技巧,即使今天也无法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