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防雷之谜

2021年06月12日14:11:44

矗立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 干章林/ 摄
  壮丽巍峨的布达拉宫,与红山融合在一起,屹立在拉萨河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域高原上的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的相对高度为117米,东西绵延360米,南北宽约300米,殿宇楼阁近1000间,面积达12万平方米,如此高的高度,如此大的建筑,在拉萨这个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它在防御雷电灾害方面到底有什么奇技妙招,带着这种疑问,笔者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防雷专家一起,在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的陪同下,共同寻求这个谜团的答案。
  1200年前,布达拉宫遭受雷电袭击
  据史料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6世纪末,8世纪曾遭受雷击
  这段记述非常简单,但却传递出一个信息,在1200多年前,这个雄伟的建筑曾遭受过雷电的袭击,而且,毁坏程度严重。这同样也说明了,在1200年前,人们还没有关于雷电的知识,对于防御雷电灾害还束手无策,因此遭受这样的劫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据西藏自治区防雷办主任、高级工程师桑旦分析,当时发生的雷电应该为直击雷,根据当时的条件,还没有太多的现代设备入驻布达拉宫,因而不可能产生感应雷的危害。
  近300年时间,没有发生雷电灾害
红宫上起到防雷作用的金顶
  史料记载:1645年,五世达赖执掌西藏政教权柄后不久,开始重新修建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圆寂后,由摄政第悉桑结嘉措继续修建布达拉宫,于1693年完工。
  非常奇怪的是,自此次重新修建之后的近300年时间里,布达拉宫没有再遭受过大的雷电灾害的侵袭,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疑惑。难道五世达赖在重新修建布达拉宫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对雷电灾害的防御?难道在300年前,西藏防御雷电灾害的技术就已经成熟,并及时运用到了具体的生产实践之中?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避雷技术,在没有现代防雷理论的指导和防雷仪器的检测下,布达拉宫近300年时间没有遭受雷电的袭击,这在重建时使用了大量的铜、金等金属建筑材料的情况下,真是一个奇迹,传统的防雷技术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
  80年代至今,白宫经受过两次雷击
  据强巴格桑处长介绍,1984年,布达拉宫白宫遭受雷击,墙体和消防管道部分受损。2001年,布达拉宫白宫再次遭受雷击,消防管道受损,用于排水的铜管遭雷击,电话线、电线被烧断,三个监控显示器烧坏。两次雷击都发生在白宫,而比白宫高出10多米、金顶林立的红宫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桑旦主任分析,这两次雷击均属于侧击雷,同时,由于电线、电话线、监控装置的安装,也不排除部分感应雷的可能性。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说,在文化革命期间,位于白宫顶部的金幢遭受破坏,在每个金幢的里面都有一尊消雷铜佛,在重新修建时,铜佛虽然得到了安置,但没有按照原来的设计严格操作,从而导致了雷电灾害的发生。而在布达拉宫的墙体里面还有可能有很多金属的导线埋藏其间,将雷电直接引入地下。
  据西藏防雷工程师贡嘎分析,白宫上的消雷铜佛没有起到消雷作用,有可能是在重新安置消雷铜佛的时候,未能将佛身与金属导线连接在一起,所以达不到防御雷电灾害的目的。金幢、消雷佛像、铜线,这三者应该是连接在一起,从而将雷电顺利地引入地下。
  金顶,现代意义上的避雷针
  带着诸多对于西藏古建筑物防雷的好奇和疑问,笔者走进了西藏自治区防雷办桑旦主任的办公室。桑旦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谈起雷电,他如数家珍。
  在西藏,将直击雷叫做陀给,而陀给(直击雷)和陀嘎(屋顶)的语音非常接近,意思就是用屋顶来承受直击雷的危害,这在现代被称为绝缘防雷。藏语将侧击雷叫做琼,这是西藏劳动人民对于雷电的最初的感性认识。他们对于产生雷电的正负电荷也有一定的认识,有谚语说父在天上接正电,母在地下接负电。这说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对于雷电灾害就形成了很多感性的认识,并通过谚语这种方式进行传播。在西藏比较大的寺庙前都有两根非常高的旗杆,最初是用来防雷的,而且有比较规范的接地线和地线网,相当于两根高耸入云的避雷针,直接将雷电阻隔在寺庙之外,只是到了后来,这两根旗杆才被演变为纯粹的宗教象征,很多接地设施也被破坏,或因为不重视而未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其避雷效果就无法得以发挥。
内有消雷铜佛的经幢。
布达拉宫的宫墙的金属排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