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在哪里为朝鲜打响“第一枪”

2021年06月09日18:11:46

  中日两国第一次战争,发生在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战火缘起朝鲜三国演义。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虽然这三国都与大唐建立了册封关系,但是远近亲疏不同。百济因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想借日本之力进行对抗。而新罗则向中国示好,意在投靠大唐一统朝鲜半岛。
  
  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授大将苏定方为熊津道大总管,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联军大败百济,俘获国王义慈。百济遗臣拥戴王子扶余丰为王,两次遣使日本朝廷,请求援助。
  
  大化改新初步完成后的日本,欲一现锋芒,于是应邀参战。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轨、杜爽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
  
  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大唐水军7000余人,170艘战船;日军水兵万余,1000多艘战船。日军虽然在人、船数量上多于唐军,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日军。对于这次战斗,中日朝的史书都有记录。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对这场关键战役进行了细致描述: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
  
  战役拉开第二天,日军诸将与百济后主扶余丰商讨对策。意图依仗兵力优势,冲杀速胜。不料,唐军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将其瓦解。
  
  这场战役的唐军主将刘仁轨是高宗时期著名海军统帅,海战经验丰富。在这场战役中,他首先采用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以旺盛的士气,率战船阵列于白江,因而在第一次较量中,轻而易举地就使日军不利而退。接着在次日的战事中,又利用唐军战船高大坚固的优势,将日军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再施以火攻战术,焚日军之战船400多艘,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而日军则是战略战术全处下风,先是盲目冒进,8月27日刚至白江,就与严阵以待的唐军交战,被迫不利而退。次日仅凭一股蛮勇,毫无秩序地向早以列成坚阵的唐军冲击,结果在须臾之际惨遭失败。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大将朴市田来津战死,百济后主扶余丰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中国史书《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日本史书也对这场战役进行了细述,《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在记述这场战役的最后战况写道:州柔降矣,事无奈何。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
  
  为什么唐军能够轻而易举地战胜日本与百济联军?
  
  纵观当时世界军队对比,何止日本,即便比日本更具战斗力的突厥、吐蕃、阿拉伯大食军队,与唐军交锋都是败多胜少。相比当时各国军队,唐朝军队三大过人之处,为其望尘莫及。
  
  一是充足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为这支军队提供了强大武器装备保证。唐军的装备极好,武器精良,马匹充足。
  
  二是唐军战略与战术的巨变。唐一改汉人步兵防御为主的传统作战方式,而以骑兵为主要作战方式,主动出击,防御战改为攻击战;加之唐军武器比较先进,配置火器装备,攻坚战能力和野战能力都为一流。
  
  三是军人素质。在士兵构成上,盛唐时代军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士兵素质极高。盛唐时期的唐主力部队士兵主要由关中良家子和归化胡人年轻贵族组成,他们大多接受过学堂教育,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
  
  如此的国力,如此的战略,如此的军士,必然造就一支强大的军队。乳臭未干的小狼,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