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智慧厦门2015行动纲要)的通知

2020年07月25日02:10:48
发布部门: 厦门市政府
发布文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智慧厦门2015行动纲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予以印发。

请市信息化局和市发改委牵头做好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和评估工作。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

--智慧厦门2015行动纲要

目录

前 言

一、“十一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原则

四、“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主要指标

五、“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建设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

重点工程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二)建设新一代电子政务服务软硬件设施

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重点工程2:电子政务云

重点工程3: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重点工程4: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重点工程5:城市监控视频共享平台

(三)发展社会信息化

重点工程6:医疗云

重点工程7: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四)经济领域信息化

重点工程8:“两化融合”提升工程

重点工程9:现代物流信息化工程

重点工程10:智慧旅游

(五)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信息一体化

重点工程11:厦漳泉大都市区综合信息化工程

(六)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重点工程12:城市云计算中心

重点项目13:智能交通项目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八)开展对台交流与合作

六、“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

(三)加大信息化投资力度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五)信息化宣传和应用推广

前言

“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信息化必将成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市“十二五”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主要目的是阐明未来五年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各行业各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是全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性纲领。

一、“十一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厦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应用效果为导向,以推进基础设施和应用相分离为工作抓手,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利用,全面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政府服务和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改善了看病难等民生问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国内同行的认可。

1、信息化环境不断完善

从2005年到2010年,电信业务总量从37.93亿元增长到53.30亿元;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16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244.67部/百人,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量从79.5台增长到117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从31万户发展到77万户,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宽带”;数字电视用户从10万户发展到46万户;开通全国第一个基于td的3g无线城市;银行卡刷卡金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50%。

截至2010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16.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467.7万户,城域带宽出口(含电信、移动、联通、长宽、广电)达312g,互联网宽带用户77万户,网民超过130万人,厦门td无线城市建设成为全国示范工程,新建商务楼宇、住宅和农村行政村光纤到楼100%,旧城区光进铜退改造完成1400多个小区。全市宽带接入能力岛内超20m、岛外农村超8m。

2、信息化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信息化保障制度与工作机制日趋完善,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对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的归口管理,出台了《厦门市市级财政性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对信息化项目实现全过程管理。同时,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意识普遍提高,信息资源共享与集约化建设成为共识。个人信息保护得到普遍重视。
3、政务数据中心基本建成

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全市电子政务建设集约化,基本建成政务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内外网和专网建设进一步完善,虚拟技术应用和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模式降低了电子政务成本。截止2010年底,已有68个市级政府部门实现了服务器集中托管,托管服务器570台,虚拟主机50多台,互联网集中统一出口,实现了统一的桌面管理和安全管理,为数据中心云计算应用创造了基础条件。

4、信息化保障民生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厦门社保系统通过改造,发行社保卡230多万张,统一了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完成保障卡全省通用的改造任务,使我市230万医保参保人员可持我市的社会保障卡在全省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厦门90%的常住人口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目前该系统已经覆盖了厦门行政区内95%的医疗机构(包括社区诊所)。仅共享诊疗检查结果一项,每年可为市民节省重复检查、影片冲印等费用2000多万元。此项目在中国电子政务优秀成果奖中获得“十佳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优秀应用案例(地市级)”成果奖,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市民缴费信息平台汇集了水费、电费、煤气费、通讯费、广播电视费、公积金等信息,方便市民的查询;95%以上的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9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了信息服务点,提供信息发布、咨询、查询等应用。

5、电子政务为社会公共管理服务进一步加强

政府职能部门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率达100%,部门之间全部实现政务文件交换电子化,市级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共部署32个部门435个审批事项,占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85%,比“十五”增加了80%。市行政权力运行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网上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电子监察等应用系统由市级向区级拓展。政府门户网站连续多年在全国网站绩效评比中名列前茅。

厦门“数字城管”建成运行后,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提升90%以上,案件初查率达到100%,市民投诉处置时间从过去的一周缩短到12小时,结案率达到97.49%,城市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凸显了数字城管的高效率,改善了城市公共管理环境。

6、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建成城市地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土房、规划和民政之间的地理数据共享互通。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新增就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图书借阅等各项社会事务,为公共服务开创了一条方便市民的新路。市级整合的数据开始“下沉”应用,利用已建成的人口、法人及空间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为区、街道及社区服务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

建成“数字图书馆”,将24t的数字资源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建成厦门市所有图书馆rfid管理系统,实现全市所有图书馆之间图书的通借通还。市图书馆还设置了自动借还书设备,方便读者24小时借还书,图书流通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2位。我市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机制和绩效得到国家工信部领导和其他城市同行的较高评价。

7、“两化融合”在经济社会领域深入推进

td无线城市建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截止2010年底,“无线城市”平台上运行的信息化项目超过100项,总访问量814万次。其中仅掌上公交应用,总访问量超过130万人次。在无线城市平台运行的移动旅游通、掌上停车场(实时空车位数量查询)、手机购买动车票等应用,有效拉动了我市的信息消费。

厦门电子口岸于2006年成为“福建电子口岸”,业务系统在福州、泉州、三明地区的应用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一平台服务两个关区的“厦门模式”。目前已经开通38项业务功能,服务企业一万多家。

e通卡应用不断扩展,累计发行各类e通卡达370万张;年刷卡量达4亿多元,并已经拓展到龙岩、漳州和泉州部分地区。

会展、招商、旅游信息化建设为厦门的会展繁荣和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来较好的商机和效益;“三农”信息服务平台改善了乡村信息化环境。

8、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服务器集中和外网统一接入的集约化建设,我市在电子政务方面实现了统一的安全策略。全市建成了补丁中心、防病毒中心和全市政务外网计算机桌面管理系统,加强了终端在防病毒、系统补丁更新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规范公务员统一使用政府邮箱,加强政务内网关键业务系统和外网平台的安全防护,制定完备的安全策略和应急预案;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推动厦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把握,以技术为导向的建设思路依然存在。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尚有制度性障碍,少数项目应用成效不高。

2、不同人群之间数字鸿沟客观存在

城市不同市民群体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能力呈现差异化。城乡之间和城市各群体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并有扩大的趋势,全民的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3、社会化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抓手主要局限在“电子政务”的状况仍未改变,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改造传统业务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缺乏手段和相应的配套制度。“两化融合”以及与社会各行业的融合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加强引导。

4、信息安全保障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信息安全方面,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依然存在,信息安全制度的建立以及执行方面还不完全到位,导致存在一定的隐患。信息安全技术防范措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进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信息化发展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五个厦门”建设产生大量的信息化需求

“十二五”期间,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先行先试”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创新厦门”、“宜居厦门”、“平安厦门”“文明厦门”、“幸福厦门”,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这些战略目标的实施,将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化应用需求,信息化的作用将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彰显。

2、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建设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闽南地区的资源配置,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利用信息化不断完善大都市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市城市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增强城市公共设施保障能力,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技术为信息化带来更多的实现手段

从全球信息化发展态势看,新技术、新应用和运营新模式不断出现。“十二五”期间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降低了信息化建设成本,信息化和各行业融合将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我市信息化建设也面临诸多的风险。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全国兄弟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技术、新模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会改变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格局。

1、市民企业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人民群众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求重点将会由原有的私人产品(信息)的需求逐步转型为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诸如政府信息公开、教育就业、医疗保健以及服务型政府所提供的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开发利用和深度挖掘,并提供给市民和企业使用,准确及时地满足经济社会活动中对信息的需求,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2、信息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随着信息网络逐步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市民生活的各个环节,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各类信息安全事件频发,已经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乃至社会稳定。特别是随着生产自动控制、物联网等传感技术的应用,信息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人身和财产的损失。

3、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优化有待完善

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与信息化条件下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部门的本位主义相对严重,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应用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着我市向信息社会快速演进的步伐。

三、“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原则

1、科学谋划,统筹引导

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调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对业务系统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促进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2、深化融合,重点突破

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信息化与社会各行业的深化融合,发挥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通过信息化提高我市社会各行业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融合发展。重点在工业和航运、物流、旅游等重点领域进行融合示范,以实现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3、立足需求、注重效果

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讲求建设实效,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

4、服务社会,惠及民生

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的全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数字厦门”的建设成果。

5、安全保障、注重管理

坚持把信息安全作为国家安全和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在发展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安全技术的应用,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监测、评测工作;另一方面,注重制度建设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

四、“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福建省“十二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施重大信息化项目为抓手,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更加优化,信息化应用取得新成效;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完善,城乡居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厦漳泉大都市区”信息同城化建设取得实效,全市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为厦门率先进入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指标

1、信息化基础设施

到2015年,在全市形成全覆盖、高速互联、光纤宽带和无线宽带并重的通信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城区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全市光纤到户覆盖率达到95%以上,和2010年相比,城镇家庭平均带宽提高10倍,其中家庭宽带10m以上的用户达到90%,企业政府用户平均超过50m。有线电视双向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城市行政区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无线城市”平台使用人数月均超过1000万人次,4g网络投入商业应用。实现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建成厦门“智能电网”,实现厦金直接通信。

2、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

到2015年,建成全市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以服务的方式满足各部门的业务需求,实现电子政务业务的弹性快速部署。全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100%使用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达100%。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应用水平显著提高,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率达100%。

3、两化融合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90%运用erp等信息化系统提高生产效率。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的比率超过80%,生产经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物流、会展旅游以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幅提升,现代服务业特征更加显著。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应用,b2b/b2c/g2c等形式电子商务在企业和政府得到普遍应用。

4、信息化环境

到2015年,形成较完善的信息化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和服务标准体系。个人信息、企业信息的保护做到有章可循,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建成与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组织管理体制。全民信息化技能普遍提升,90%以上的市民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体验信息新科技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五、“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建设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

通过建设有线无线融合、覆盖全市的泛在网络,推进、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成新一代信息化基础设施。

1、建设“宽带城市”。出台光纤入户补贴政策,推进光进铜退改造,建成下行能力超过1gb/秒、入户能力100mb/秒、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800g的通信骨干网络网,接入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提升“无线城市”。完善“无线城市”网络升级改造,重点发展td-lte应用,同时支持evdo wifi、wcdma网络的覆盖和承载能力,全市各类无线覆盖率达到99%。保持厦门无线城市以应用为主线的特色,在无线城市平台上开发更多面向市民和企业服务的信息化应用。

3、建成厦门智能电网。到“十二五”末,建成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通过厦门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将厦门配电网建设成为“先行先试、坚强自愈、集成优化、兼容互动、清洁高效”的海西智能城市电网,实现配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3%,电压合格率达99.995%,线损率低于2.88%,同比节约电量超过5%。

4、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完成全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基于有线网的宽带接入普遍实现10mbps以上带宽入户,其中50%以上具备100mbps带宽接入能力;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建设wifi无线宽带接入网。发展高端视频服务、基于电视机终端的各项交互应用,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多媒体、跨屏综合信息服务,开通高清频道超过五十套,开通3d电视频道。高标清互动电视、基于有线网的宽带接入、基于有线网的voip业务等双向业务渗透率达到50%。

5、实现“三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完成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任务。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到“十二五”末,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工程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以宽带提速为重点,推行一批信息化示范小区,在新建住宅小区积极推行结构化布线,加快智能化小区建设。通过出台光纤入户补贴政策,提高市民实际使用光纤宽带的比率,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加快城区wifi热点覆盖,完成厦门和台湾的海底光缆建设,实现对台通信,保持我市在国内同等城市中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全国领先地位。

推广“无线城市”应用。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无线城市网络升级,推广宽带无线网和基于手机终端的应用。提升“厦门无线城市政务应用综合接入平台”功能,全面提升无线城市应用项目覆盖率;将移动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相融合,提升企业移动办公、移动理货、生产流程监控等信息化水平;在无线城市平台上提供环保、气象、食品安全、城区交通管理、旅游等信息,提高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二)建设新一代电子政务服务软硬件设施,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以需求为导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推行集约化应用模式,形成更加充满活力和效能的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党的建设信息化水平。

1、建设政务云计算中心,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市各部门计算资源、网络、存储、安全通用软件等软硬件信息资源整合,建成政务云计算中心。解决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问题,提高电子政务绩效。

重点工程2:电子政务云

将全市具有共性的软硬件信息资源云化,建成电子政务云,为全市政务部门提供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

一是建设政务数据中心。依托高效、安全、环保的中心机房,形成信息资源池,统筹计算资源配置服务和管理,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集约化应用功能。

二是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应用平台,包括认证平台、交换平台、统一通信平台、搜索平台、工作调度定制平台、应用中间件平台。建设面对市民个性化服务的政府门户网站。根据市民个体情况,主动推送社保、就业、文化等个人信息,使其成为服务型政府的网上窗口。

三是建设电子政务数据资源中心,以市民库、法人库、城市地理数据库等为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四是建设信息安全管理云计算平台,完善防入侵攻击、防病毒、访问控制、行为检测、数据灾备等设施建设,加强it运维和管理能力。2、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建立电子政务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制度,重视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业务编码规范化和技术标准化等基础性工作,以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宏观决策为出发点开展信息化建设,以提高行政效能和惠及民生为方向推动市、区、街(镇)、社区一体化服务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和开展人口、企事业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数据、民生信息、公共文献、社会诚信等基础信息共享建设,重视对资源的管理与挖掘,拓展应用领域。

重点工程3: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政府业务管理信息和地理空间属性信息融合为基础,建设包容多源、海量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协同应用平台。

一是按照“适度物理集中,基础数据共建共享”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以资源网络共享服务模式,做好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获取、动态更新、组织建设和管理,建立遥感影像数据库、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政务电子地图数据库、地址数据库、政务信息图层数据库,设计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目录,形成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库。

二是建立政务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包括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空间信息服务子系统、服务支撑子系统、资源展示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

三是开发电子政务地理空间应用系统,依托资源平台,根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个性和共性需求,建成群集应用效应的单一部门应用系统和跨部门协同应用系统。满足在教育、卫生、民政、交通、国土、公安、市政、海洋、环保、消防、工商、贸易、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的应用。

四是建设政务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系统,把便民地理信息推向社会,为企业和公众提供资讯服务。

重点工程4: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按照国务院关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尽快改善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的信用环境,满足我市工商、建筑、工程治理、质检、环保等部门建设企业信息数据库的需求,充实市民法人库的相关数据和交换平台建设,推进政府部门间监管信息的外联应用,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形成监管合力。

在市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法人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全市企业信息数据库以及跨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在工商、质检、卫生、安监、建筑等部门使用,并建立与各部门业务相关的分系统,记录企业各类违法、处罚事件,通过公共交换平台交换到其他部门。建立公众服务平台,基本实现社会公众对企业登记管理基本信息的网上查询。

重点工程5:城市监控视频共享平台

整合市公安交通监控视频资源、综治办视频资源和其他单位视频资源,建立一个全市视频共享平台,采用视频监控技术主动监督和管理城市,实现各部门管理业务系统视频信息管理和共享的智能化。

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优化数据环境,推进各行政职能部门各类视频资源的综合接入工作,消除视频监控的空白区。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以网络数字与模拟混合的模式将传统的视频、音频和控制信号数字化,实现视频和音频的数字化、系统的网络化、应用的多媒体化和管理的智能化,为建设“平安厦门”提供视频信息共享保障。

3、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依托市政府信息门户、政府网站群和市公务员门户以及网上审批等办公业务系统,统一发布政府跨部门信息化服务目录,开展政务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形成政府部门与公民之间、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窗口,推动高效服务和社会和谐建设。

(三)发展社会信息化

根据我市着力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人为本,加强信息化和各项事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文化科技、旅游、会展以及社区服务等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公共信息服务均衡化。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撑

一是发展教育信息化。整合我市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建设教育云,全面提高我市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水平;通过教育云,建立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在网上实现学前教育、视频家教等信息化服务内容,并以商业化方式推广。积极营造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显著提高。
二是继续做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数字图书馆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我市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服务。

三是开发科技信息资源,完善科技文献共享系统。积极开展网上科学普及和成果推广,提升市民科学素质。

2、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健康城市

建设新一代医疗信息化服务设施。通过信息化建设,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厦门医疗云建设,整合各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软硬件信息资源,实现医院信息化集约型建设,防止重复投资和浪费。把医疗信息化建设重点从解决就诊效率提高到健康管理上来,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

重点工程6:医疗云

使用云计算技术,改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分散重复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实现数字医疗设备资源共享,降低投入和管理成本,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

一是医疗数据中心建设。在迁移各厦门公立医院it设施至统一的云中心的同时,基础设施资源(计算、存储、网络带宽、数据库等)进行虚拟化和池化管理。

二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建设统一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电子病历、收费、医嘱、检验、影像、体检、运营、后勤管理等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向我市公立医院提供统一的软件服务。

“十二五”期间,通过医疗云建设,厦门市各医院将全面实现全市所有医疗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各医院上线运行临床路径管理系统、住院病人腕带识别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建设医院物流系统,加强耗材管理,进行数据挖掘,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推广居家看护,建设住家病人监测等系统,全面实现网上挂号,满足群众就诊、自我健康保健、临床管理、科研教学及事故查询等需要。

3、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国以及跨地区的社保之间的互联互通工程将会启动实施。适应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对社保、就业等信息共享协同的需要,通过对现有系统的升级改造,建设多层次、多功能、跨地区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多险种和服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劳动保障、民政、卫生等各级管理机构的多部门联合管理和协同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对医疗保险报销、药店药品销售、养老等资金和补贴流程的监管,确保社保资金安全。

4、推动文化事业信息化发展

通过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方面通过各种信息化渠道,向市民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互联网治理,抵制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从技术上防治不良信息的传播。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弘扬具有厦门特色的文化精品。推进动漫文化发展,结合中移动手机动漫基地和中电信动漫运营中心的建设,面向全国提供优秀动漫产品,做大做强我市动漫产业。加快数字电视、电子娱乐、数字图书馆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引导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重点工程7: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对厦门现有各门类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加工整合,并通过厦门文化信息网、互联网、有线电视等方式传送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市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改善和提升城乡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

一是整合开发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加工使文化信息资源成为全民的共享资源,坚持藏用并重原则,整合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信息资源,推进文献、曲艺、音像资料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和应用,支持动漫、出版、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制作的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二是建设海西文化信息平台。与中央各部门、各地方的相关系统和工程项目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利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平台建设海西文化信息平台,加强文化信息的传播。

5、推进信息化示范社区建设

重点抓好若干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建立社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务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业服务、资讯服务等一站式数字化综合服务,并注意总结经验,加以推广,营造数字化新生活。

(四)经济领域信息化

1、推进企业信息化

优化企业信息化的环境。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联盟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广saas服务模式,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
加强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争取每年扶植5-10家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中小企业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实施信息化建设,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择优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两化融合”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在建立全市国有集团cio制度的基础上,成立各行业cio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交流和沟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鼓励自主创新,全面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企业物流社会化,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重点工程8:“两化融合”提升工程

一是重点推进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工、汽车等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实施工业软件振兴工程、工业装备数字化提升工程、节能控制与综合利用工程、新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开发工程、重点行业试点示范工程等,加快传统产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对接融合,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的标杆企业。二是加快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工程、电子商务扶持引导工程等,鼓励各方创设具有不同服务内容的两化融合促进中心,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引导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信息化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密不可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信息化和各类服务业的融合,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打造海峡西岸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支持物流航运、会展旅游、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鼓励和支持以服务业企业内部信息化以及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鼓励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物流系统,进一步优化通关流程,建设面向外经贸企业的服务系统。优化企业经营环境,逐步建立和完善认证体系和信用体系。

重点工程9:现代物流信息化工程

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厦门海港、空港的运作效率,提升中心城市地位,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和运作管理水平。

一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政府、物流服务企业、企业之间实时、可靠的信息交互,拓展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促进交通运输加速融入现代物流体系。

二是建设全市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国际贸易、海关通关、口岸管理、服务部门之间的信息融合,积极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中介机构、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之间相关系统与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积极协调并力争实现同其他城市间和行业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三是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扶持一批中小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重点工程10:智慧旅游

通过旅游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厦门旅游业发展,以服务游客为核心,以政府服务为主导,以企业服务为推力,搭建政府、企业、游客诸多之间互联互通的旅游网络平台,实现旅游智能化。

一是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旅游咨询管理、旅游投诉管理、旅游诚信管理、游客采用分析系统、旅游呼叫中心等,并在主要景点建设视频监控系统,结合厦门无线城市平台,与交通枢纽的实时视频信息共享,利用视频监控、无线通讯和呼叫中心,实现旅游投诉、公共事件的24小时受理,以及为客源统计分析和应急服务提供支持。

二是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是以手机应用为核心,同时配套网站、电子信息屏、呼叫中心,并结合线上、线下的旅游公共服务资源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

(五)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信息一体化

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战略部署,通过信息化项目,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主动融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建设,促进城市联盟和同城化发展。

重点工程11:厦漳泉大都市区综合信息化工程

一是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利用卫星定位、3g公众无线网络、gis等技术加强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城际公交的行业监管,形成三地市统一的公交调度和管理平台,从而实现三地公共交通信息共享,促进行业管理互通共进、促进企业规范经营、方便三地百姓出行,推进厦漳泉三地公共交通领域的同城化进程。
二是实现小额电子支付卡互联互通。使用厦门e通卡作为三市小额电子支付卡,解决小额支付中存在的找零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三市e通卡将从公交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防止多行业重复发卡,取得社会效益。

三是建设厦漳泉城市共享基础数据库。随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不断推进,实现三市之间人员、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空间和自然资源的信息共享。整合三市公安、劳动、社保、卫生、计生、人事、住房公积金、民政等部门的市民信息,建成涵盖常驻人口、流动人口的市民基础数据库(含历史流动人口数据);整合工商、税务、质监、民政、编办等部门的法人信息,建成事业和社团法人的法人基础数据库;整合民政、土房、规划的民政地名、土房测绘、规划路网等数据建成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并通过三市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厦漳泉三地市间的数据共享交换。

(六)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1、发展云计算应用及产业

推广云计算应用,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基本采用云计算模式提供服务。企业信息化大部分采用云计算模式建设。建成电子政务云、医疗云、旅游休闲云等一批服务市民的云计算示范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商业云,面向全国提供各种软件和信息服务。到“十二五”末,云计算的收入占厦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的50%以上,云计算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云计算应用和产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建设智慧厦门

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城市交通、旅游、物流、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资源管理、安防等领域的应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物联网应用,建设一批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增强厦门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能力,提高城市整体运作效率,全面实现“五个厦门”的建设目标。

重点工程12:城市云计算中心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云计算产业的硬件环境,增强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市场辐射能力,在软件园三期建设面向闽南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云,推动云计算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建设厦门云计算中心中,采取创新的建设模式,产业云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投资建设或者由企业完全投资,政府扶持的方式,以企业化方式运营,政府对运营该平台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带动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动漫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各行业和信息化的融合。通过政策鼓励本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转型,将应用和服务以云计算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使用。鼓励厦门及外地企业使用云计算中心服务,带动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13:智能交通项目

按照“保障安全、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节约能源”的要求建设厦门智能交通系统工程,使我市交通管理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减少出行者的出行时间及交通紧急事件的处置时间。

在“十二五”期间推进立法工作,使我市现有车载rfid电子标签获得法律认可,进一步提高普及率,升级为电子车牌。在全市主要道路布设电子车牌信息采集设施、抓拍系统等采集车辆运行数据,建设全市交通信息共享数据库。进一步丰富我市“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平台”的内容,向市民提供停车服务、诱导服务、大众出行路况信息发布、多种扣/付费方式的信息查询服务。除服务市民之外,电子车牌管理共享平台系统还具备完善的交通管理功能,实现交通管理的精细化。管理部门通过车辆实时动态监管和车牌信息监控,强化重点车辆、重点区域管理,查处动态交通违法。针对交通出租车辆、危化品运输车辆以及校车、旅游车等特殊车辆的监管。为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畅通、高效、和谐的交通环境。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坚持综合防范的方针,坚持加快发展与保障信息安全并重,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推动信息安全齐抓共管,完善信息安全政策保障体系,促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全面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信息安全设施建设,保障通信网络、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桌面终端的安全使用。

2、加强密码技术应用,建设网络应用信任体系,支持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安全认证。

3、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难恢复与灾难备份设施建设和技术服务。
4、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有效管理,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自觉规范网络行为,营造公众利用信息资源的良好环境。

5、加强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化,开展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推进产业发展。

(八)开展对台交流与合作

1、推进两岸产业合作。建成厦门金门光缆直接通信工程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重点,促进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发挥两地优势,推动两地企业联手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2、全面拓展各领域的信息化交流。以促进互利共赢为目标,推进两地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各领域的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创新信息化应用新模式。

六、“十二五”期间厦门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健全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建立符合行政体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信息化推进协调体制。健全市、区信息化工作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全市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工作,各重点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制定自己的专项规划,加强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整合,业务流程梳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保证全市信息化建设按照总体发展规划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

2、加强政府引导,依托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主体,加快研究和推进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厦门市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物品编码等基础信息的标准制定和推广。

3、建立合理的信息共享和政府业务协同机制。通过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来提升政务协同水平,逐步形成信息集成、资源共享、流程优化、业务协同、服务便捷、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

4、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绩效评估管理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核算体系,将信息化发展指数评估结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体系。

5、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政府信息化服务外包。支持采用自主创新产品,支持公共技术服务外包,引导企业拓展“两化融合”、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新兴市场,参与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建设,创新商业模式。

6、研究制定支持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政策,积极培育信息化骨干企业,把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修订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明确重点,保障资金,把工业化提高到广泛应用智能工具的水平上来,提高我市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

1、加快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研究制定《厦门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妥善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废止之间的关系,制定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政府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化工程建设、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2、根据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知识产权、未成年人保护、电子证据、身份认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三网融合、物联网及云计算应用等方面的实施意见。

(三)加大信息化投资力度

1、根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化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2、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和资本退出机制。健全和完善招投标、采购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外包服务,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信息化项目的投资运营和信息资源增值开发,逐步完善扶持信息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3、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制定适应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对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信息化建设运维的投入力度,统筹高效使用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

4、支持我市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各类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完善并严格实施政府采购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具有信息服务优势的本地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实现技术应用与研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协同。

5、加强项目评估、论证和监理工作,提高信息化投资的效率。加强我市已建成各类信息化系统和设施改造、升级和更新管理,加强现有各类应用系统和基础设施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对新项目建设和实施的评估、论证和监理,提高资金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以核心人才引进带动项目引进,以项目开发带动人才集聚,通过政策、制度、环境的持续创新集聚一批海内外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1、畅通柔性引才渠道,吸引海内外领军型科研创新人才或团队来厦门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引进我市优先发展产业急需、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创新人才或团队,从事教学科研、项目开发等工作。

2、制定各类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意见,在科研工作经费和项目启动经费给予资金扶持或奖励,政府和用人单位提供住房、生活补贴以及协助解决其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加强对各类自主创业人才项目产业化的支持,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风险补偿金,解决融资问题。

3、建立cio工作机制,为信息化人才施展才能提供舞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信息中心的作用,为提高政府的网络行政执行力和安全执政提供人才保障。

4、开展市场化选聘,引进战略型企业家。加强优秀企业家的培养,造就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通过改变用人机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待遇、实行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发展远程教育和再就业工程的培训,实施培训资助制度,整合培训资源,搭建高技能人才训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质量公共实训基地。

5、加强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海峡两岸it人才交流,积极组织参与海峡两岸it交流合作活动,为把厦门建设成为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示范区,成为台湾人才在大陆就业创业的重要集散地而努力。

6、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技术应用主题活动,提高市民信息化意识和技能。

(五)信息化宣传和应用推广

加快对物联网应用、云计算技术的宣传和应用推广。特别是绩效突出的信息化项目,加强面向全国推广的力度,努力提升海西重要中心城市的信息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把厦门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信息枢纽城市。